艺术评论|《黄河大合唱》:生于危难之际终成时代强音(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顾问郭淑珍,今年94岁高龄,演唱《黄河大合唱》的经典旋律60余年。“《黄河大合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不畏艰险,对我们演唱者也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回顾自己的演唱经历,郭淑珍说,“文艺为人民,不忘初心,我要做好这个传承人。”她希望能够发挥《黄河大合唱》对当代人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
传唱八十余载,因何经久不衰?
82年来,《黄河大合唱》因何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当代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从音乐史的角度,阐述《黄河大合唱》的重要历史价值。“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这是一座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中国合唱的高峰。中国音乐从此产生了一部划时代的剧作,中国音乐显示了充分的成熟。在抗战之时,在民族危难之际,两位作者为抗日战争树立了一座音乐文化的丰碑。《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建立在黄河沿岸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抗战歌咏运动丰富的经验之下,又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文化。《黄河大合唱》是全世界中国人都共同欣赏喜爱的艺术珍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茂春说。
梁茂春认为:“《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它能够代表一种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能够代表一个时代,就是抗战时代,它能够代表一种文化,就是黄河文化,它能够代表一种品格,是人文品格,因此它能够成为我们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艺术精品。”
青年肩负起传承的使命
研讨会上,《黄河大合唱》在青年一辈中的影响力显现出来。青年学者开拓新的研究视角,海外青年音乐家分享演出心得体会。研讨会设立的学生汇报单元,集中呈现了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传承《黄河大合唱》的成果。西北民族大学的师生结合自己的演出实践和培养研究,探讨《黄河大合唱》在历史传承中的文化价值及对当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与近千名师生共同观看了西北民族大学《百年风华 宏音颂党》专场音乐会。音乐会特邀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曹丁、北京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韩多多担任指挥,与该校音乐学院师生联袂奏响红色旋律,铿锵有力的《黄河大合唱》响彻西北民族大学。《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乐声嘹亮,激荡人心,带领观众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受奔流不息的黄河精神。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