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炕席上长大的!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90年代初,我偶然看到由张向云老师编写的《阳高地理》一书。书中这样描述:地处宣大盆地的家乡阳高在版图上好像是一只宝葫芦,而桑干河则恰是系在宝葫芦口上的一只飘带。桑干河是塞北一条古老的河,它从西向东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省境内。绵延不断的河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别的不说,单那芦苇的茁壮和茂密就令现在站到河边上的人无法想象。桑干河芦苇可真是个宝,它的叶子是端阳节包粽子蒸凉糕的粽叶;而芦花、芦茎、芦根、芦笋都是中药材;芦苇杆中的薄膜被用作笛膜;那又粗又壮的苇杆到了秋天割倒后串成苇帘子用来盖房压栈子或做门帘;不串苇帘的苇杆压成苇篾子,又能编成黄橙橙展悠悠的各种规格各种用途的席子。
现在的人们基本不用席子甚至很少见到席子了,可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哪里能离开席子呀!哪家的孩子屁股上没有扎过席刺儿?从“墙上没皮,炕上没席的人家不是好人家”这句俗语就能看出席子的重要性。
说起炕席的历史应该是很久远了,太远的无从考究,只是在《三国志》上就有张飞卖肉当了将军,刘备卖席结果成了主席的记载。如此看来康熙王朝我觉得应该叫炕席王朝更准确。炕席绝对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和创举。席子可以铺炕、晒粮、盖垛、遮雨、当锅盖、打仰层、做粮囤,几乎没有它不涉及的。家乡吃请不叫吃请,而叫坐席。红白喜事主儿家会被安席的人让到正席上,帮忙伺应坐席的人叫照席。就连人死了没有钱买寿材用苇席一卷入土为安。“斜纹纹棺材三道腰,狼不啃来狗不掉”,戏称卷席筒。
赵村席匠编席的历史究竟够多少年,因为没有历史记载谁也说不清。不过至少口耳相传的也应该够二百多年了。那时比较有名的席匠赵建胜老汉,膝下三个儿子。老汉就凭这一手艺,帮三个儿子娶上媳妇。赵席匠的席编的尺寸足、四边齐、中间密,既匀称、又展郭,尤其是边儿围的好,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赵席匠的。老百姓炕上铺的苇席,一般都是自己量的尺寸,所以定出来苇席难免或长或短。请去人家赵席匠在炕上一比活。第二天一领可卯可巧的满炕席就顺旦旦地铺在了炕上。90年代赵席匠的苇席大都买到了阳高一中,因为那时学校的住校生统一睡的是大板炕头。后来学校普遍盖起了楼房,苇席的市场也逐渐降了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