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电影《红色娘子军》故事发生地(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最后,在南俸山下,娘子军们找到了河流最狭窄的地段——双滩渡口,这里泥沙堆积、竹林丛生、隐蔽性好,是最佳的强渡点。
借着连日暴雨、河水暴涨,娘子军特务连掩护100多名红军分5批从双滩强渡万泉河。水流湍急,时间紧迫,简易扎绑的竹排随时会被河水冲走。深谙水性的冯增敏、王先梅等战士不顾急流,一头扎进水里,用肩膀扛着竹排,让坐在竹排上的红军平稳过河。
当最后一批20多名红军已渡到河中央时,闻声赶到的敌人在岸上疯狂扫射,一场万泉河上的激战打响。
娘子军战士王春英的丈夫、红军二连连长宁居明在战斗中牺牲。王春英站在河对岸,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的团聚成为永别。
“红军主力能胜利会师,她们功不可没。”庞启江说,“几次强渡万泉河的战役,是琼崖革命史上光辉的篇章。”
竹林深处 鱼水情深
在万泉河边,生长着密密丛丛的竹林。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河流发源地到下游的琼海市加脑村苗寨,不时能看到翠竹片片,与椰林、槟榔林、橡胶园交错,形成一幅热带雨林景观长卷。万泉河上乘坐竹排漂流,既有激流险滩的跌宕起伏,也有舒缓轻舟的田园风光。
竹林,曾是红色娘子军的藏身之所,是她们与敌人周旋时的铠甲,也是她们生产生活的来源。在战火纷飞、缺吃少穿的年代,战士们砍下白竹,削成竹片,用她们的巧手编制出竹筐、竹篓、斗笠,支持琼崖革命斗争。
无论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里的《斗笠舞》选段,还是在红色娘子军成立旧址中的斗笠石刻,斗笠都是红色娘子军身上重要的符号。肩背步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红色娘子军,也成为海南妇女的经典形象。走进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看到斗笠,就会想到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耳边就会响起“我编斗笠送红军”的经典旋律。
“红色娘子军戴的尖顶斗笠,是海南民间特有的遮阳挡雨的工具,沾了苏东坡的名气,斗笠被称为东坡笠。”庞启江介绍,东坡笠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万泉河两岸,尤其是在阳江镇,制作东坡笠是当地农民主要副业收入。
当年,红色娘子军组织阳江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因此,东坡笠又称红军笠。东坡笠民间手工技艺2005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琼崖革命策源地之一的白水磉(sǎng)旧址,2011年重建后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一项重要的体验,便是像红色娘子军当年那样编草鞋、做斗笠。在阳江,红军笠作为红色旅游的纪念品,受到游客青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