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疯狂的心》:精神病史上一场伟大的改革失败(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尼斯》为中国首部正式引进的巴西电影,口碑不俗:豆瓣评分8.3,烂番茄网观众评分则是100%。2015年,《尼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2017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砖国际电影节上,本片荣获最佳影片奖。
它无法不让人想起1974年在美国引起轰动的电影《飞越疯人院》,主人翁为逃避监狱劳役而装病,被送进精神病院,“刺头”本性导致他被反复电击,最终被强制施行了大脑额叶切除术。电影《尼斯》的故事也相似——病人在手术后,思考与情感能力彻底清除,行为刻板眼神呆滞,沦为行尸走肉。正如她所观察的,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管制:尽快手术,然后就能尽快出院。
《飞越疯人院》侧重于社会批判:现代社会结构下医学成为摧残人的理性工具,电影对“精神病”的定义进行根本质疑。而《尼斯》的视角更小、更具体。和前者不同,它并不怀疑精神病本身,而着重表现医学权威的傲慢使病人的痛苦无法得到一丝缓解。
但《尼斯》并不会让人感到绝望或抑郁,其一是它在刻画正邪斗争的过程时态度鲜明:精神病院的利益钳制如何使医疗改革惨遭失败,改革先锋又如何争取社会舆论支持。其二则因为节制、低姿态的摄影,主人翁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病人绘画过程的诗意处理。尽管最后改革失败,新的变革已启程,整部电影的色调仍不失温暖。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剧照
一个人的战斗
电影的整体节奏平缓,几乎没有交叉时空剪辑,力求还原医生观察、干预病人的体验。《尼斯》大量刻画病人的日常:谁躲在墙角喃喃自语,谁在踢球,谁在和别人扭打,谁正在纠缠护工,护工又在虐打谁。因此,表演极其重要,好在导演是个选角儿天才:真病人和假病人(演员)同台演出,让人分不清谁真谁假,而每一个演员,都表现出了病人内心的暗影和火光。
在《尼斯》中,精神病人的转变过程像极了婴儿自然成长。影片不断在笔刷划过画布和病人摇曳的舞姿间切换画面——探索自我,触摸世界,是人类的本能。观众很难错过演员的变化:面对纸笔小心翼翼地去尝试接受、穿上奇装异服,触摸动物,颜料,泥巴,雨水,阳光时的灵动眼神。他们通过绘画逐渐突破交流屏障,用常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自我。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