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图像定位描绘18亿棵树意义何在?中科院专家这样解读(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卫星对地遥感领域未来遐想
不可否认,该项研究采用的方法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难以对重叠严重的树冠图像进行严格区分,难以对更广泛区域的不同树种进行识别,近9万条树冠数据的人工标注工作量巨大,等等。但是,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卫星遥感图像的工作给相关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自然》杂志在年度十大科学发现新闻稿中评论认为,卫星对地遥感领域因为该项工作迎来了一次根本性飞跃:从侧重于综合景观尺度的测量,到有可能在大范围内乃至全球尺度上绘制每棵树的位置和树冠大小,且这一进展也将根本性地改变人们思考、监测、模拟和管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方式。
此外,如果我们把遥感图像分析的目标从“树木”替换成其他物体,又可以产生哪些遐想呢?既然现在科学家就能实现对上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十几亿棵树的识别,那么未来对全球范围内任何一种比树冠更大的重要目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全体识别和精确定位,又会有多难呢?未来,电影《国家公敌》中展示的场景可能将不只是幻想而已。
延伸阅读
我国遥感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遥感技术虽然并非起步最早,但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某些方面已经与欧美水平相差无几。
遥感技术从其采用的电磁波波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光谱遥感、雷达遥感、激光遥感等;从遥感目标(即观测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陆地遥感等。
我国的遥感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几大知名的遥感卫星系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发射首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卫星——1999年发射首颗“资源1A”卫星;海洋遥感卫星——2002年发射首颗“海洋1A”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2008年发射首个“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高分系列卫星——2013年发射首颗“高分一号”卫星,等等。
根据宁波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学者分析,现在我国的陆地遥感卫星已经具备全色、多光谱、红外、合成孔径雷达、视频和夜光等多种手段的观测能力;气象遥感卫星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大气科学研究、天气分析和数字天气预报应用需求;海洋遥感卫星能够实现海洋水色和关键海洋参数的大面积同步观测,可用于海洋权益维护、海域管理使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随着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射部署,我国光学遥感卫星总体水平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不仅如此,我国的商业卫星和小卫星遥感也发展迅速,预计2030年完成组网的小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将由138颗小卫星组成,可以实现空间分辨率为1.12米、对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观测的能力。
(原标题:定位描绘18亿棵树意义何在)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郭世杰(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空间光电与重大科研设施”团队情报咨询师)
流程编辑:L019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