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神鞭》:我这“神鞭”,挡得住洋枪洋炮?(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不久后,传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百发百中,他双手打枪,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可谁也说不出这人的姓名,只有玻璃花心中有数。
《神鞭》是一幅民俗风情画,作者从皇会表演到天津卫给孩子取名的民俗,从孩子“跳墙”的成人仪式到民间武功流派的源流,从南门外景色的绘制到服装、轿子、室内陈设的描摹,介绍了天津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大背景下天津的世态民情。通过杨殿起、金子仙等个性化人物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市井细民的各色心态。
作者写民俗风情,并不是满足于表层形态的展示,而是以追根溯源为目的,在《神鞭》里,冯骥才辩证看待了传统和创新问题,具有历史的积极的思考。傻二头上的那条辫子浓缩了一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人承受的文化压力,它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中国人文化心态中正统意识和祖上至上主义的表现。
傻二的一条辫子横扫天津卫,打得各种人马魂飞魄散,人们对这条被看做“祖宗的精血”的辫子顶礼膜拜,穿凿附会,有些店铺甚至在门口挂出假的“神鞭”以辟邪除祟,似乎是凡祖宗的东西永远没有错。但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这祖宗留下的宝贝却只有被削断、烧毁的命运。这样的反转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辫子成为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病态的象征。
可以说,傻二和玻璃花关于弃神鞭用神枪的简短对话,道尽了作者的态度,是小说思想的最集中体现。傻二弃神鞭学神枪,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民族精神的真谛——敢于正视现实,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