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面具的种类作用及其起源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说到面具的使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里的“涂面”化妆。那是一种直接用“油色”或是“水色”直接在脸上化妆,在中国戏曲中主要分为“涂面”化妆和面具化妆两种。面具又称为“代面”、“脸子”、“假面”。是戏曲中专门为夸张的脸部形象而设计的假面具。有时有的戏剧还会借助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宗教法事的内容和过程。在中国戏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徽的端公戏和广西的师公戏。它们统称为法事戏。
戏曲表演艺术里的“涂面”化妆
说到“涂面化妆”的渊源,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传闻涂面化妆源于戏曲中倡优女乐的脂粉妆和徘优滑稽的粉墨妆。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原始社会中“雕题纹身”的涂饰传统,逐字逐句的解释,“题”就是指人的额头,“雕题”就是指用特殊的工具在脸上雕青,“纹身”二字就是指在人的身上任意部位刺上花纹,纹身也有渊源,传闻文身的真正目的是由于原始社会环境恶劣,野兽横行,人与野兽的较量十分凶猛,到了渔猎时期,人们为了震慑渔猎的对象——蛟龙鱼鳖奇虫怪兽,就在身上刺上纹身起到威慑的作用。
古代纹身
面具在古代称为魃或是倛,面具是跟随古代傩祭产生的伴生物,傩祭是一种原始巫术的再现,它的本质还是源于鬼神崇拜。因为原始社会先民对世界认识局限,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对未知的事物怀有一种原始的敬畏和畏惧,另一方面他们对大自然还有一种依附和依恋的心理,祭祀和巫术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处在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体现。傩戏至今在中国仍有保存,现在的傩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节目,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驱鬼降魔,求雨逐疫。还有一类是本戏,意思就是后人编写的传奇戏剧。傩戏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叫法,在湖南这叫做“傩堂戏”或是“傩愿戏”。在贵州这叫“脑壳戏”或是“傩坛戏”。云南称为“关索戏”至今云南博物馆还保留着关索戏所用的面具和服饰。在广西傩戏被称作“面具戏”或是“师公戏”。比较出名的傩戏就属安徽九华山贵池县的贵池傩戏和湖南湖北等地的师道戏以及广西的师公戏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