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1》到《生活万岁》,他们带着纪录片走向大荧幕(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纪录片如果要上映,一切都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完全市场化的院线影片有其固有的运作流程。
即使是驰骋纪录片界二十余载的任长箴也直言“她并不了解怎么操作”,她和程工作为导演“已经把《生活万岁》这个孩子生下来,给它穿好衣服,让它变得体面,现在,任由它自己出去闯”。
初出茅庐的孩子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制片人张悦现在得协助这个孩子,在它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培养出社会属性。张悦带它认识新朋友,以便它未来能在茫茫人海中交到更多欣赏它的朋友。
在影片制作完成后,宣发成了张悦的主要任务。他出身于传统媒体,先后供职于《南方周末》、《Vista看天下》和《人物》,后创办Figure转战短视频领域。这是他首次担任院线影片的制片人,和两位导演一样,他正在面临陌生而充满未知的挑战。
大众对纪录片往往存在刻板影响,觉得纪录片不如电影有趣。为了打破这种印象,制片人张悦要给片子定标签,为大家建立一个初步印象。
这一步,至关重要。正如今年获得广泛好评,总票房达30.7亿人民币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宣发早期便淡化“悲情”、“反思社会问题”的主线,凭借电影前半个小时的密集笑点,打出大众亲睐的“喜剧”标签,在电影尚未点映时,吸引来更多关注。
为此,张悦谨慎地参考了几位业内大咖的意见。“一位香港大导演在上海看完一场内部观影后,建议我们不要叫‘纪录片’,改叫‘半纪录片’,因为这个片子不是一般意义上大家刻板印象中的那种纪录片,这么宣传容易造成误解。陆川也说你们这个东西不叫纪录片,他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用7头雪豹拍一头雪豹的故事,他管那个叫‘自然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他们的话恰好与张悦的想法吻合,最后,这部片子的宣传口径统一定为“非虚构电影”,既避免纪录片的“反票房”特质,而且同张悦身上带有的“非虚构写作”标签具有潜在关联。
06. 影片尝试「分线发行」
2018年7月20日,“生活万岁官微”推出第一条状态。8月10日,举办首场媒体看片会。这部非虚构电影开始一步步迈向大众视野。
他们请来曾参与张艺谋《英雄》、王家卫《一代宗师》中书法美术的书法家许静书写片名;给片子精心制作了以片中人物为原型的油画风格海报,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还被悉数请到北京,由国内一线时尚摄影师为他们拍摄了一套“反转式”人物写真。他们尽力将宣发过程中的每个细枝末节做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