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色经典:《红旗谱》的持久魅力(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小说中,正是以贾湘农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帮助农民从阶级压迫下觉悟过来,从自发斗争一步步走向自觉斗争,带动农民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掀起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我们把《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这三部曲贯通起来看,其所反映的历史脉络就更清晰了。随着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红旗谱》中点起的星星之火终成人民翻身解放的燎原之势。这三部曲对中国革命进程作出了宏阔概括,让读者深切领略到那种沉重而又鲜活的历史纵深感。
梁斌是冀中平原人,小说中写的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都是他的亲身见闻。我的老家在河北邯郸,离他描写的冀中地区还有一段距离。说来巧得很,我在家乡直南地区党委的史料里看到过贾湘农的名字,家乡附近也有一个锁井镇。不知道梁斌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到访过直南一带。这样的巧合,让我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感到非常亲切。《红旗谱》中那些从农民成长为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常常让我想到从小就有耳闻的家乡传奇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中国农民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注定载入史册,《红旗谱》反映的是觉醒与斗争的开端,延续下来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以至解放战争期间,整个解放区的青年人都被动员起来,一批一批奔向前线,最终迎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梁斌这一辈作家大都有过长期革命战争的经历,很自然地,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的坚定信念,以及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1935年,梁斌写出短篇小说《夜之交流》,作品反映的“二师学潮”后来成为《红旗谱》的重要内容。1941年,他创作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里面出现了朱老忠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初原型。两年后,他将这一短篇扩充为中篇《父亲》,朱老忠的形象有了很大变化。1956年,梁斌完成长篇小说《红旗谱》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萧也牧、张羽给他提了一些建议,他拿回去又继续修改。可以说,《红旗谱》的故事与人物在梁斌脑海里前前后后酝酿达20年之久,历经反复的书写打磨,既是厚积薄发,也是千锤百炼。
梁斌说,他写作过程中,感觉“写不上去”的时候,一定会停下来。他对小说的艺术把控非常严格,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他决不会顺流而下地“写下去”。梁斌的书写完全遵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自身规侓,对于强化作品的审美效应丝毫不含糊。在占有那么深厚的生活阅历基础上,还有这样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不能不让人钦佩。《红旗谱》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又有文学经典的突出品质,无怪乎会被茅盾先生称作“新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