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斯托克50周年:乌托邦迷梦与意义过载的嬉皮士运动(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里的埃利奥特·台伯(中间)丨《制造伍德斯托克》剧照
牵线人是埃利奥特·台伯
(Elliot Tiber)
,一家濒临破产旅店的主管。他把这个活动看作自己的最后转机。不出意外的,这个举动遭到了贝瑟尔居民的疯狂抵触,埃利奥特本人和他的家庭也屡遇生命威胁。他后来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书中,在09年被李安拍成了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
》。
一场嬉皮士的摇滚乌托邦
“自由!自由!自由!”1969年8月15日下午5点,里奇·海文斯(Richie Havens)沙哑的歌声在碗状的草场上飘扬起来,伴随观众应和的掌声,一齐掀开了伍德斯托克的大幕。
海文斯本不应第一个登台,但他是那时唯一可以上场的人。
里奇·海文斯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剧照
通向贝瑟尔的各个方向被全部堵死,17B号公路彻底沦落为停车场。人们纷纷下车步行,把宽阔的公路变成一条人行道。直升机,是当时唯一能够进入贝瑟尔的交通工具。
在主办方的再三恳求下,海文斯最终在台上待了接近3个小时。他把所有能够表演的歌都唱了一遍。在演无可演之后,他甚至改编起一首童年的黑人灵歌,冲麦克风大声呼喊“自由!”或许这也是他当时被困于舞台的内心写照。
没想到的是,这首歌最后成为了伍德斯托克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成为了对60年代嬉皮士运动最恰当的注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