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坚守为“粮”心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2020-10-08 08:27:23 来源:光明日报
雾蒙蒙的天空飘着如丝细雨,渭北旱塬的深秋处处透出寒意。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十里铺村30亩旱作小麦育种试验基地,国家黄淮旱地小麦试验正在这里进行。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早上7点就赶到基地。“今天要把参加国家旱地区试的33个品种都种上。”86岁的梁增基用他瘦小的身躯挥舞着锄头,划过的行就像尺子拉过的一样直。“梁老有60年的种地功夫呢,他可是我们长武的宝贝。”一旁帮忙的群众满脸骄傲。
而他并非长武人,而是“广东仔”。大学毕业来到长武后,梁增基就把小麦育种事业的根扎在这里,60年如一日,一心扑在群众的“饭碗”上,在渭北旱塬谱写了一曲“胸怀国家、心系群众”的“粮”心之歌。

一甲子坚守为“粮”心


梁增基在试验田里。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晴摄/光明图片
金色的事业
——50公斤到500公斤的巨变
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用“长旱58”作为“耕地保育”千亩示范方,亩产超千斤。
由20世纪60年代的50公斤提高到当前的500公斤水平,长武小麦生产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说:“旱地小麦育种,梁增基是王牌。”
1961年,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梁增基,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长武县农技站。那时的长武十年九灾,当地群众缺吃少穿,连糠皮都填了肚子。
1962年早春,长武发生小麦严重冻害。当时的县委书记带着梁增基去调研,问有什么解决办法。他回答:“只能培育抗冻品种。”县委书记感叹:“远水解不了近渴。”这让梁增基很尴尬,心里也很难过。
引种解决燃眉之急。1964年,长武引进的“华北187”因为抗冻性表现良好正要推广,却遇上锈病大暴发,亩产只有20公斤。在示范村,一群小孩跟在他后面吆喝:“187!187!187……”羞得他无地自容。“我一个学农的,国家培养了我,还解决不了品种的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