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6)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岂知,他正在祖国大西北的青海湖畔,在青海草原某地的核武器研究院继续着他的原子弹事业。这里海拔三千二百多米,年平均气温零下四摄氏度,高寒缺氧,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里最为奇缺的是水。走上百八十里也难找到一汪水。好不容易弄到一盆水,用处可多呢,先是用来蒸馒头,蒸完馒头大家早晨用来轮流洗脸,晚间用来轮流洗脚,洗完脚再用来和泥盖干打垒。这里的冬季是最难熬的,时间长,风雪多,气温低,在室内工作,还要穿得厚厚的。夜晚,很多年轻人最怕钻那如同冰窖一般冰凉的被窝,早上起床,往往因为夜晚从被窝里冒出来的热气遇冷后变成霜,把头发和被头冻在一起。国家把核武器研究院设在这里,也有它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保密。因为,他们几乎与世隔绝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搞科研,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压在邓稼先肩头上的担子分量之重,也可想而知。
他不仅需要有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也需要有高度的凝聚力。把这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变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欢乐窝。
经过不懈的奋斗,他们在青海高原造出了一位名叫贝达·珈玛·阿尔法的美神——原子弹试验模型。此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在西北基地形成了总攻态势。为验证已经完成的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结果,1963年11月20日,在青海高原进行了缩小比例的聚合爆炸试验,使得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结果获得了综合验证。终于,高原在雷鸣般的巨响中震颤了——这威猛的声响,论证了由邓稼先签署的那个原子弹总体计划获得了原理性试验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核试验的序幕。
1964年5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青海高原原子城总装成功。两个月后,“原子城”的科研人员陆续向着新疆罗布泊试验场集结。当人类跨进公元1964年秋季,中华大地上一部令世人瞠目的巨幅画卷,将以它独有的方式展示在全世界面前。大漠荒原上拔地而起的铁塔,像古代神话里正义之神的利剑一样,仰首伫立于天地之间。8月30日,试验场区进行综合预演,从原子弹的运输、装配、控制、测试、测量,到侦察、取样、回收、洗消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预演。远在北京的周总理,时时牵挂着这颗“镇国之宝”。周总理几乎天天都要通一次专线电话,他谆谆告诫大家:“工作要扎扎实实,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要通过预演训练人,考验各种准备工作。”
这期间,美国泰罗斯号探测卫星拍摄的照片,忠实地向其主人报告:“中国即将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约翰逊看到这份报告之后,立即拨通了通往克里姆林宫的专线电话。约翰逊政府企图拼凑新月形包围圈,对中国施加压力,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扼杀在襁褓之中。此时,大批美国军队开到台湾,第七舰队的核潜艇也开到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带。一位美国记者毫不掩饰地宣称:这样做是为了随时能够向共产党中国发射猛烈的核火力。赫鲁晓夫则紧随美国的部署,命令沿中苏、中蒙边界驻扎的百万苏军进入战备状态。苏联的战略火箭总司令部也顿时忙碌起来,各种仪表上红绿黄色灯全天候闪烁着,一个又一个电报下达到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隐藏着的洲际导弹部队;一连串的电报下达到太平洋水下核导弹潜艇部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