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6)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安德森庇护所”是1938年,由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爵士所设计。庇护所由几块铁皮组成弧形顶部,并且在侧面加固,由于这种材质有着不错的延展性,所以在面对轰炸时,可以利用形变吸收能量,以此来保护内部人员。
整个庇护所高1.8m,宽1.4m,长2m,可容纳多人。人们在里面可以放置几个床板,整几个卧铺车厢一样上下铺,虽然条件是艰苦了点,但好歹也算有个庇护之处。
二战前后,英国共生产出了400万个安德森庇护所,其中很多都免费发放给了低收入家庭。上面堆点土还可以种菜。不过安德森庇护所通常都是安装在户外,很多家庭都没有空地安装。而且英国这鬼天气,不是阴天就是下雨的,尤其是在阴冷潮湿的冬天,不少人在里面冻得瑟瑟发抖。
所以后来英国又设计出了另一种室内庇护所,名为“莫里森庇护所”。英国发现大多数平民的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损坏和墙体坍塌造成的。所以室内庇护所不需要和炸弹硬碰硬,只要能承受墙体砸下的能量,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莫里森庇护所侧面由铁丝网组成,顶部是一整钢板,某种意义上说这玩意看起来像...一个透气的铁棺材。遇上空袭可以钻进去,只要运气不是差到炸弹落旁边。单纯爆炸引发的房屋倒塌也能保命。平时还能当作餐桌来使用,可以说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多功能“家具”。
除了欧洲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建成了很多防空洞。当时战局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后方。因此作为陪都的重庆,便遭到了日军的大轰炸。重庆,作为山城依托特殊的地形,利用石质山体打洞,能让防空洞拥有极强的整体性和较好的防护厚度,因此重庆的地下和山体有非常多的防空洞存在。每当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无数百姓便蜂拥进防空洞躲避轰炸,防空洞的建立有效减少了人们在空袭中的伤亡。
但也因为人们的蜂拥而至,在1941年6月5日,日军轰炸机在重庆市区投下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大批慌乱的市民涌入防空洞躲避轰炸。由于防空洞内部人数过多,通风设施不足,人们开始缺氧。而且一些管理人员也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导致洞内秩序大乱开始相互推挤,在外面持续几小时的轰炸中,防空洞内部的人们因窒息和相互踩踏,最终酿成了上千人伤亡的惨案。在如今的重庆渝中区,还留下了当年大轰炸惨案遗址的博物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