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里的乡愁|百年百篇(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侨在海外赚钱后,选择回到家乡,开始大量兴建碉楼。彼时,一座座碉楼在开平村庄拔地而起,成为当时独特的风景,还有了“无村不碉楼”之说。
碉楼和普通民居不太一样。普通民居一般都是平房,以砖木结构为主。而碉楼楼层一般都有几层,结构、装饰等设计相对较复杂,便于居高临下进行防御。
在众多碉楼之中,自力村碉楼是其中典型。各个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射击孔,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众多旅居欧美的华侨回乡后,不仅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浓郁的西式风情。碉楼在建筑风格上,也呈现出毫无规则的中西合璧风格。碉楼下面是坚实的碉堡,但到了上部,风格开始多样化起来。哥特式、罗马式……各种西式风格的建筑元素天马行空地融入其中。
三门里村落迎龙楼是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迎龙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保存了开平碉楼最早的形态,反映出传统合院民居向小楼过渡的特征。根据《开平县志》记载,1884年和1908年开平两次发生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迎龙楼的庇护,村民登楼存活,平安无事。
据资料显示,开平碉楼最多时达到3000多座。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开平境内尚存碉楼1833座。

我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里的乡愁|百年百篇


开平碉楼 图片来自广东省开平市政府网站
奋斗
碉楼里的记忆
承载着数代人的乡愁
一座碉楼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碉楼的背后,有侨胞的艰苦奋斗史,也承载着浓郁的乡愁。
“截至2017年,开平拥有碉楼1833座,没有两座是完全一样的。”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介绍,开平碉楼的设计大多数出自开平本土工匠,有一些图纸是华侨从国外带回来,还有一些是由专业建筑设计公司团队来设计的。
“当时,侨胞们在外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事业成功后便回到家乡用积蓄兴建碉楼。所以,开平的每座碉楼都是侨胞艰苦奋斗史的反映。”李少珍说,以瑞石楼为例,这座石楼是开平楼层最多、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