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土地会黏人!”台青在厦融入乡村振兴大潮,筑梦乡野中(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烘焙坊海蓝色外墙上,印着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陈信玮说,“这里也有我的乡愁。”
留住乡愁,游子回家
在赤土,李佩珍问一位阿婆,“你觉得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阿婆说,住岛内的儿子,原先一两个月回一次,现在每周都回来。
阿婆的回答,出乎李佩珍意料,“我突然明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本下乡,更是乡贤回家。”
李佩珍和台青小伙伴,每入驻一个村,就开展“培根计划”。跑档案馆图书馆,探访村民耆老,翻看泛黄古籍,采集风土民情,挖掘梳理村庄历史图谱和文化脉络,追寻每一栋古厝背后的先人故事。
“以前,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原来村子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多的故事。”村民们也惊异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开始循着长辈记忆、先人遗迹,复原村庄历史。芦塘书院、光裕堂、举人楼、乡愁馆、大夫第、学仔埕……数十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厝,逐一得到修葺,焕发新的活力。
越来越多村民,真正“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参与村里公共事务;越来越多乡贤,重新返乡,找到乡村的新天地。李佩珍说,“当构建起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然就留住了乡愁,离开家乡的人们便会‘回家’。”
让李佩珍没想到的是,“培根计划”有了意外收获,“我们帮村民扎下文化自信的根,团队中来自台湾的青年也扎下对这片土地认同的根。”
“90后”台湾姑娘徐如仪,只身飞到厦门,参加李佩珍团队的面试,“对岸是怎样,我要亲眼来看看。”被这片土地所吸引,随后她把父母也接了过来,在海沧安家。台湾陶艺体验馆、台湾布丁牛轧饼馆、台湾牛樟芝养生馆、台大兰园……许多台青带着他们的创意和项目进到村里,浓浓“台味”成为厦门乡建乡创的一大亮点。
“如同离家的乡贤,纷纷重返故土,我们不也正是离开故土多年,终于回家的乡贤么?”李佩珍动情说道。
【记者手记】
相互拥抱的
无限能量
李佩珍刚到青礁时,陈俊雄远远见她进村就溜。一个是台湾大学来的规划师,一个是当地合作社留守青年的带头人,李佩珍笑言,“初见时,并不合拍”。
“村庄是个熟人社会,突然有陌生人前来,村民们本能地会和你‘互相打量’。”李佩珍租了民房,住进村里,不再文绉绉说话,穿着牛仔裤,在榕树下盘腿坐下,和乘凉的阿公阿婆用闽南话聊家常。
到了饭点,李佩珍端着饭盆到公共食堂,和合作社的年轻人一边吃大锅饭、抢鸡腿,一边聊“几点出工”。村民曾流传一个笑话:看见李老师在村路上狂奔,就知道吃饭时间到了。不过很快,李佩珍便发现,饭点到了也不用再狂奔,这群年轻人会先给她“夹好一大碗好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