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披上黄袍那一刻,大宋的国运就已经注定(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对文人很尊崇,把“不杀士大夫”写进了祖训,这样一来,为宋朝文明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人敢于积极参政议政,后来“乌台诗案”中苏轼其实并不完全算冤枉,却也因为这一条祖训得以保全性命。而且宋朝当官俸禄丰厚,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仪,工作之余,文化创作自然蓬勃发展。总体而言,赵匡胤在朝廷中造就了一种宽容柔和的政治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官员的工作热情。他在对民众的统治中,也尽量使用柔和手段,使百姓能够安心生产生活,这样一来,大宋王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简直是顺理成章。

赵匡胤披上黄袍那一刻,大宋的国运就已经注定


苏轼
同样的,宋朝武力的相对孱弱也和宋太祖赵匡胤脱不开关系。首先,赵匡胤没有强烈开疆拓土建立不世功业的意愿。他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收回燕云之地,实现中原一统,终结五代十国的乱世而已。当他用玉斧在大渡河边一划,说朕的江山到此为止的时候,他的开拓意识已经到了极限。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理性。但是这种进攻意识的缺失,使得大宋三百年基本上都处于守势。被动防守永远赶不上主动进攻,所以,大宋总在不同的异族野蛮强横冲撞下左支右绌,摇摇欲坠,甚至被打得半死肆意凌辱。

赵匡胤披上黄袍那一刻,大宋的国运就已经注定


宋朝大将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基于对唐末以来藩镇军阀割据造成百年乱世的清醒认识,尤其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对军队,对军人,对将领,高度的警惕。国势稳定后,立即用柔和的手段“杯酒释兵权”废除了大将直接掌军的可能。并且“以文御武”,用文官来掌握军队,使军人不再具备“割据”可能。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其实是正确的。关键是后面的帝王无法兼顾“文武互制”,使武人政治地位直线下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赵匡胤没有考虑到后人是没有他那样直接掌军能力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