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还原苏联30年,《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门的世界”式拍摄方式可取吗?(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由于内容的原因,《列夫·朗道:娜塔莎》观影体验是让人不适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受到了心理创伤”。但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列夫·朗道项目真的如规划那样,是庞大虚拟世界中真实生活的产物,那么片中对演员的虐待场景可能是用真实记录的方式拍摄,这使得对《列夫·朗道:娜塔莎》的争议超出了电影的范畴。
在豆瓣上,《列夫·朗道:娜塔莎》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接受它的观众将其奉为革命性的“神作”,反对者认为这种拍摄方式触碰了艺术的底线。不过,也有人指出,列夫·朗道项目并非完全封闭式的,演员可以自由选择出入这个环境,在拍摄时,也有随时叫停的权利。该片导演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拍摄中由自己控制现场方向和界限,从未有过失控的情况。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情节虚构的电影,尽管它呈现给观众的虚实边界已经很模糊。
电影形式探索该不该有边界?
如今,看过《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观众还只是少数,但相较对内容题材的探讨,行业专家更看重于它对电影创作形式上的探索。
“这种创作形式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博导程波认为,在一个工业化的电影时代,《列夫·朗道:娜塔莎》如同一件纯手工打造的艺术品,它的品质甚至可以超过一般工业产品水平,而操作方式又是非常个性化的。但他同时表示,尚未看过全片,无法彻底评价。“容易成为矛盾的是,导演有可能为了凸显这种特殊操作方式而牺牲其他东西,甚至是艺术性,这会走入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极端。”
近年来,不少电影尝试形式上的探索。比如《少年时代》花了12年时间拍摄演员真实的成长变化;《俄罗斯方舟》在近100分钟时长内挑战一镜到底;《1917》则用“伪一镜到底”打造沉浸式视觉;《地球的最后夜晚》在2D后加入了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不管电影是否卖座,或是能否被观众接受,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导演,都在工业化时代中做着另一种形式上的探索和坚持。
“电影行业需要一些类似的文化奢侈品,但它们又不可能太普遍,永远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操作方式。”程波认为,类似《列夫·朗道:娜塔莎》这种个人化的电影操作方式涉及对电影本体的探索。“很多具有形式创新或者说结构创新的电影都带有反观电影自身的向度。从电影本身发展的多样性生态上来讲,一定是需要多元的作品。这样的创作如果完全销声匿迹了,对电影来说是一种悲哀,但也无法成为主流和常态。”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也认为,《列夫·朗道:娜塔莎》在电影品类上可归为实验电影,成不了主流。“沉浸式并不新鲜,早就有沉浸体验式的剧场戏剧,《列夫·朗道:娜塔莎》只是换成一个纪录片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前人已经做过了。但它的探索是可取的,从形式上探索纪录片永远要鼓励。”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