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案重审:送孩子去电击的父母,至今不认错(8)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看到这一幕,书单君不禁想问:真的是“孩子有问题”吗?
未必。真正有问题的,也许是父母。
2009年,央视记者柴静,曾去网戒中心做过一个调查。
他向在座所有网瘾少年的父母,提了几个问题:
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手;
因为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 请举手;
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手;
有过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经常用言语刺伤孩子的;请举手;
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可随意支配的;请举手;
在豫章书院话题的讨论中,许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父母会狠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随意管教?
一位网友这么回答:
“就像养了一个宠物,到处撒尿、喝马桶水,这时候,把猫送去专门训猫的地方,显然要比自己从头学习养猫知识容易得多,毕竟,花费一些钱买来心安太划算了。”
这不就是一种畸形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吗?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一书所说:
父母从未意识到子女是与他们相互独立的个人。相反,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
换句话说,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因为是附属品,孩子自然也不会被平等地看待。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一书中,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为“由上而下的制约关系。”
在这样一种制约关系下,“听话”成了父母判断孩子好坏的首要标准,至于孩子的想法,他们往往丝毫不在乎。
结果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情感上的需求和想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父母突然发现完全不了解孩子的想法,而再要强加管教,已经管不住了。
此时,在父母眼中,“已经变坏了”的孩子成了棘手的麻烦和包袱。

豫章书院案重审:送孩子去电击的父母,至今不认错


于是,他们急于甩给豫章书院这样的地方,想要用高价付费的方式,收获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使孩子变得“听话”。
但很显然,这不现实。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