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一切,就只有对孩子无止境的奉献?(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妈妈的神奇小子》里,情感最激烈的瞬间不是苏桦伟在残奥会赛场上创造佳绩,而是一贯任劳任怨的苏妈妈对儿子说出: “你得病,你不能正常生活,所有人都不会指责你,人们只会说,这是我的错,是做妈的没做好。”那一刻,女主角吴君如的表演具有酸涩沉重的能量,但这部四平八稳的传记片并没有因此开掘“母亲”这个词所背负的严苛的社会语义。 “做妈的没做好”这句一票否决的判词,几乎封杀了“母亲”这个角色本该拥有的各种可能性,它把女性的一种社会身份约等于天性,而实际上,母亲和母性在很大程度是靠学习和实践习得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参差,甚至有可能,有些个体是抗拒或无法获得这能力的。
母亲的扪心自问:什么是自己
我们在影视剧里重复地经历难以承受之重的母爱和亲子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语境对“拒绝付出的母亲”讳莫如深。澳大利亚编剧杰吉·史密斯的剧本《洪水》汉化版上演时,当时围绕演出的质疑集中为,它的本土化是无法让人信服的。这个在封闭环境和封闭人物关系中展开的戏剧,总结起来就是,返乡的小女儿发现家庭内部的惊天秘密,多年以前母亲的懦弱造成姐姐被父亲伤害,母亲以装疯逃避现实,而姐姐的人生搁浅在这个荒凉的小镇。一个因为自身不作为而把女儿拖入深渊的母亲,在中国的舞台上难以成立,这与其说是修辞的失败,倒更像是更大范围默认的语境对这种形象的抗拒。
“母亲”本身是一个褒贬弹性的身份名词。很多时候,母爱是有所附丽的。布莱希特写《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女主角是战乱年代里苟延残喘的小人物,在不择手段的求生中,她恨她的孩子们拖累自己,她无情地旁观他们接二连三地陷入不幸的命运。类似还有菲律宾导演曼多萨的《罗莎妈妈》,挣扎在底层泥坑里的母亲,为了自己活,何曾犹豫过把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推入火坑。剧作《八月:奥色治郡》塑造了一个清醒、刻薄、以折磨女儿们为乐的作家母亲,她因为自己的痛苦而蛮横地把孩子拽入痛苦的深渊,她一次次地宣称“母亲当然有偏爱的孩子”,而她其实一个都不爱。
电影《兔子暴力》本来有可能展开对于“不受规训的母亲和非典型亲子关系”的探讨,影片叙事来源的那桩社会案件里,女儿放弃学业去和堕落的母亲厮守,深陷债务的母亲教唆女儿策划绑架案,这场畸形亲子关系的悲剧拥有黑暗坚硬的内核,是涉及“母亲”题材时从未触及的。但创作者面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身份”这样困难的议题退缩了,取而代之以过分浪漫化的“少女心的妈妈和早熟女儿之间身份颠倒”,并且终结于“再不像妈的妈到了危难时刻还是会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孩子无恙”。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