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人类与时间、计时技术之间的故事(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在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大帝征服了埃及,学会了埃及的历法,并且将这一历法带到了罗马,成为今天所说的儒略历。儒略历中,每一年是365.2天,但是没有确定岁首是哪一天。“年”跟“天”之间没有一个整数关系,所以规定必须设置一个闰年。
根据儒略历,每120年会有一天的误差。到了公元1400多年的时候,发现儒略历不再准确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格里高利历的出现,格里高利是当时的教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历法(公历)。
为了消除每120年差一天的误差,引进了新的算法,凡是能被400整除的年,就定为闰年,这就使得闰年的误差,每三千年才会有一天。
杜如虚说,中国历法则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所依据的是北斗星和北极星。北极星是一个特别的星星,只能在北半球看到。在北极看北极星,就在头顶上。走到赤道看北极星,则基本上看不到。
北极星是在地球的正北,别的星都围绕着它旋转,中国人依此而有了“斗转星移”的概念,指的就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历法,还有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计时方法。
而汉武帝刘彻设立了太初历,一年为365又1539分350天,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小数的概念,所以使用的是分数。也是从此开始,中国人有了二十四节气,并且将没有节气的月份定为闰月,并且将立春作为岁首,这套历法,也就是中国的农历。
中国古人喜欢用水作为计时工具
中国的计时技术很多与水有关,比如说周公旦的水漏。汉代就有了莲花漏的计时器,北魏年间,中国人用秤水的方法来衡量时间长短,“流水一升,是一刻”。
而在西方,人们则喜欢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时间。阿基米德写了一本书《数沙》,是世界上第一本数学手册。西方人首先从钟入手,公元1200到1300年之间,英国人就已经建造了大钟,通过敲钟,形成了钟摆动作。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设计机械的技术装置,通过输入能量后储存起来,接着进行传动,从而显示了时间。计时器中,最重要的是谐振器,通过机械装置的来回摆动,碰一下,响一下,响多少次,人们就可以知道有多长时间,这就是数声。人类的钟表技术就是从这些探索中形成。
原子钟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时间
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计时技术上也在不断地进步。
首先是利用铜、铁等金属的导电性能,形成了谐振电路,后来又出现了音叉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