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麦卡特尼,八十岁,不止披头士(3)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披头士: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是六小时的巨片,拍摄时间是1969年披头士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Get Back》完成前的三个礼拜。他们只有三个礼拜的时候创作和录制,原先的创意纷纷被推翻。分手的预感已经形成,氛围暗淡,但这部影片从老素材中找出并非全然如此的证明。
还是有一些快乐的片段:列侬和麦卡特尼唱《Two of Us》的和声时,目光交汇;麦卡特尼的六岁女儿海瑟尔冲着麦克风尖叫,列侬高兴地大喊“洋子!”;麦卡特尼闲弹贝斯,胡乱唱着,渐渐成型的节奏和旋律汇成《Get Back》。
不快在排练的一开始有过,但随着创作进行,它们被音乐与爱消融。他们的谈话塞满创作过程,内容广泛——音乐,在利物浦和汉堡的历史,午饭吃什么(哈里森的最爱之一是“又大又新鲜的完整蘑菇”,那些无穷无尽的宿醉。他们聊前晚的电视节目,从科幻剧到政治新闻。
能够明显地看出,保罗·麦卡特尼是进度的主要推进者。其他三位成员都有游离的时候,只有麦卡特尼始终投入。是他写出够好的音乐雏形,让其他人相信这支乐队还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他坐在钢琴前,带着乐队跟随似有若无的旋律前进,像追逐彩虹的人在荒原上跋涉,来到《Let It Be》的巨轮彩虹前。
他是乐队的驱动力,迫使大家进步。也可以这么说,保罗· 麦卡特尼比别人更清楚,他们拥有的东西有多珍贵。

保罗·麦卡特尼,八十岁,不止披头士


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出生于爱尔兰裔移民家庭的保罗·麦卡特尼,是受惠于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巴特勒教育法”的第一代,也是战后摆脱爱尔兰小社会影响,拥抱英格兰新繁荣的新一代移民后裔。麦卡特尼的父母尽其所能让家里的两个男孩接受最好的教育。作为棉花推销员的父亲对文字敏感,痴迷拼字游戏,并把这种热情传给了儿子。小麦卡特尼也钟爱寻找困难的字眼,享受找到它时血液凝固的快感。他和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一样对面具、人格的主题感兴趣,“歌里出现的各色人物都是虚构的,关键是对人物的想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