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永流传——重温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那些经典名篇(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入朝前,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陈伯坚到某炮兵部队采访时,看到墙报上贴满各种决心书,其中一首诗引起他的注意。这首诗是当时陪同他采访的连队指导员写的,陈伯坚立即把这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并略做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
进入朝鲜战场后,陈伯坚将这首诗引用到一篇战地通讯中,新华社于1950年11月25日播发后,《人民日报》次日以《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为题刊登,这首诗被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音乐家周巍峙看后很受感动,当即为这首诗谱了曲,后来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由于报道没有提及诗的作者,也未署记者名,所以这首歌在发表之初,词作者署的是“志愿军战士”。后经陈伯坚提供线索,这首诗的原作者麻扶摇终于被找到。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闪光名字的背后
电影《长津湖》上映后,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杨根思烈士墓前,出现了一架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歼-15模型和几张歼-20战斗机的照片,背面写着“我们有了先进战机,强大空军!”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很多被写进中小学课本,不少战斗英雄都长眠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经常有群众自发来祭扫,表达缅怀之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王春婕说。
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是新华社战地记者最早报道他们事迹的。
1950年12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发自朝鲜的新闻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很快传播开来。
万京华说,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对外报道杨根思英勇牺牲事迹的是新华社记者华敏。在杨根思入朝作战前,华敏就采访过他。在长津湖鏖战前夕,老友重逢,他们以饭碗代酒杯相碰,相约再聚首。杨根思牺牲后,华敏眼含热泪采写了这篇著名的通讯。
1952年2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戴煌发自朝鲜前线的新闻通讯,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朝鲜少年的英雄事迹,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外,由记者石峰、王玉章采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通讯员郑大藩采写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等报道也都感动了亿万读者。
在新华社90年的光辉历史上,无数新华人在党和国家需要时,冒着硝烟战火,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赞颂英烈,讴歌和平,用生命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