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北极科考纪录电影《光语者》公映(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刘杨为全天空极光成像仪除雪
很多人一生也许都没有机会见到极光,但对刘杨来说,极光实在不能算是稀奇的东西——从2014年年底到2016年3月,他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度过了大约500天,“看到了各种颜色和形态的极光”。
见到北极光时,刘杨没有初见者的激动,反而是更深的痴迷。“在北极的120天,只要有极光,我一定会出去看、拍照,不管天有多寒冷、风刮得有多猛烈,我都会出去。”刘杨说,“我大概是对极光着魔了。”他经常一个人站在荒野中,站在夜空下,静静地望着极光在天空中舞动,“只有一直盯着极光,才能感觉到它真的存在,我也真的存在。”
“对了,看极光还有一个小危险。”刘杨神秘地说,“在北极,北极熊才是‘土著’。虽然它们冬天大部分时间在冬眠,但偶尔也有饿醒出来觅食的,我们这些人类就小心了。”
虽然身处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但他感觉自己“和热爱的科学与自然更近了”。
一群人的极夜
新奥尔松共有11个国家的科考站,聚集了各国的研究所,二三十名来自德、法、意、瑞典、丹麦等国的科考队员在那里为探索自然坚守着。他们在新奥尔松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新社区,好像一个科学部落,隐匿在北极圈的荒野中。
从新奥尔松到距离最近的朗伊尔城需要搭乘半小时的飞机,每周仅有的两次航班,只有工作人员“有权利”搭乘,游客只能坐船,并且上岸只能待两个小时。因此,新奥尔松相对与世隔绝,常年只有30个人左右。
在那里,国度、肤色、种族、信仰都不重要,大家各自做着自己的科研工作,一起在极端环境中守望相助……“因为跟大家一起吃‘食堂’,我解锁了土豆的100种吃法。”刘杨笑着说,自己的中国胃有些辛苦,“每天都在吃土豆和面包。”
正是因为新奥尔松相对封闭,那里成了人们理想中的乌托邦,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别人,同时也要有包容性。没有人会感到被遗忘,所有人都融入彼此,厨师还会写下我这个唯一的中国人不吃的食物。”刘杨觉得,他在北极完全打开了自己,“比在南极考察站那个全是熟人的环境更放得开了,性格有些改变,人也成长了。”2018年春节,刘杨请大家吃了顿饺子,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除了中国极地考察队员,影片还将镜头对准了朗伊尔这座世界上最接近北极点的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处于居住环境的临界点,但人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并开始一段自己的故事。有人从挪威赶来,买下哈士奇狗场,从此和100多只狗过起了理想中的日子;有人因为全球气温升高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研究;有人从德国来到这里,一住就是50年,直到年逾80不能继续待在这座不能承受“生”和“死”的城市……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