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宁夏战将录7:蒲草沟之捷,使王越成为真正踏破贺兰山缺的人(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2
王越的崛起有其时代背景和因素。
他是明朝中期的名将代表。明朝中期,由于军功集团的覆灭(始于朱元璋杀功臣)与文官团体的异军突起,几乎所有的封疆大吏都由士大夫担任,武将基本没有了出头的机会。这些文人士大夫在科举体系中,对于具体军务的理解普遍不高,但却能够掌握相当的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明初时期明朝廷那么能打,到了中期显得羸弱很多的原因。想想明初太宗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一生致力北伐,基本都是胜多负少,打得北元满地找牙,到了后来却发生“土木堡之变”,这就是“抑武”的惨痛后果。
如果不是北元也相对孱弱,就不只是皇帝被掳走这么简单了。这也可以看出来明军的战斗力下滑到什么地步。
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也是明朝文官集团正式上位,以中流砥柱的形象走上前台的开始。
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文官士大夫的王越就脱颖而出了,公元1451年,他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正式出道,一生跌宕,后来因三场所谓的大捷而为人称赞。其中,又以发生在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的贺兰山之战最具代表性。
3
王越生于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时候,已经是七十二岁了。名副其实的老臣,老将。
这个时候,虏寇已经复饮马河套地,贺兰山是明朝廷的屏障,而对于北元残部来说同样也是这样。明孝宗朱祐樘(弘治皇帝)敕谕王越,命其速攻贺兰山,以防止鞑靼长期占据此地,侵扰边关。王越挂帅,名义上是老将出征一顶三,但是也反映出明朝名将后继乏人。
史书载:王越于同年七月分三路进兵,直捣贺兰山:命延绥副总兵、都指挥同知朱瑾领兵二千出南路;宁夏镇守太监张僴及总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领兵二千出中路;副总兵、都指挥使张安及监枪右监丞郝善领兵二千出北路;终大胜以归。
史书上称“贺兰山之战”,但是,在志书上却更为具体,称之为“蒲草沟之战”。
这一战也是王越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
此战前,王越兵聚宁夏镇(银川城)。他登上北门楼(德胜门),望着潇潇雨歇,回顾一生戎马和虏寇的厮杀,壮怀激烈,写下了千古不朽名篇《满江红·寄怀》。
至于说这首词为什么会冠以岳飞名下,这就有得说了,这里不展开说。

大明宁夏战将录7:蒲草沟之捷,使王越成为真正踏破贺兰山缺的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