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宋濂的思想让人佩服(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宋濂最为推崇的是“道德之儒”,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因为 他是“千万世之所宗”,故宋濂表达了要学孔子,成为“道德之儒”的志向; 并将司马迁、班固列入“文 史之儒”,认为他们“浮文胜质,纤巧斫朴,不可以入道也”,但这是宋濂作为理学家的偏见。 “传”类的文章较重要的有《白牛生传》和《秦士录》。《白牛生传》为宋濂的自传,在这篇文章中, 宋濂采用一难一答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志趣追求。《秦士录》描写了一个文武全 才的秦士邓弼空有报国之志,最后“槁死三尺蒿下”的悲剧人生。作者塑造这一悲剧人物,实则是揭 露和批判元朝任人不用贤才的黑暗现实。
宋濂的寓言作品主要集中在《龙门子凝道记》和《燕书四十首》两个专集中,另外还有《寓言五 首》。《龙门子凝道记》作于至正十六年十月和至正十七年( 1357)一月间,《燕书四十首》作于至正十 七年一月至五月间,都是宋濂入朱元璋集团前夕创作的作品。这些寓言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针砭弊政,对统治者进行嘲讽或规劝的寓言。如《寓言五首》中“以豕代牛耕”的寓言,讲的是一 个叫商于子的人,因没有牛耕田,就用了一头大猪来代替,可想而知,猪是耕不了田的,结果“终日不 能破一畦”。当有人批评他用猪代牛耕是“颠之倒之”的时候,商于子却趁机批评统治者任人不用贤 才,是“颠之倒之”,而且指出用猪代牛耕,虽然耕不了田,但危害小; 而治理国家不用贤才,则天下遭 殃
宋濂拒绝仕元,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就遁迹山林,“相忘江湖”了。实际上,作为一个有强烈历史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儒家文人,宋濂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处于“仕”与“不仕”的激烈冲突中,尤其是 至正十一年( 1351)红巾军大起义爆发后,对“凤凰不来,生民遘屯,如水之溺,如火之焚” 现状更是忧心如焚。《龙门子凝道记·观渔微》中渔夫对龙门子“肥遁”的尖锐批评,可以看成是宋濂 内心的自我谴责。但是,在出仕的问题上,宋濂坚持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那样礼聘他,否则他宁可老死山中也不肯出仕。他曾这样说道: “君子未尝不欲救斯民也,又恶进 不由礼也,礼丧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