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这位地质学家,为什么能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多次接见呢(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二.为消灭“贫油”大国作贡献,一年之中三次被接见
共和国建立初期,工业化刚刚起步,亟待石油这一“血液”的支持。当时全国只有甘肃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三个小型油田,年产原油仅仅10万吨左右。加上帝国主义纷纷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从外部购买石油十分艰难,各项事业与建设受到了严重桎梏。
受到毛主席的首次接见后,李四光深受鼓舞,决心将自己的所学全部奉献给年轻的祖国,并且按照党中央的安排,从消灭“贫油”大国做起。根据长期以来占据石油界的主流理论“海相生油”论,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坚定地认为:中国土地大都属于陆相地层,不可能产出良好的石油资源。
李四光在杭州飞来峰察看有孔虫化石
李四光则不信这个邪,他从自己多年来的实地调查中得出一个大胆推测:我国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质结构跟中亚的亚细亚平原相似,都是沉降带地质结构。亚细亚平原蕴藏着大量的石油,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也应该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1955年1月,寒冬中的东北松辽平原,白天炽日如火,夜晚气温骤降。年已66岁的李四光率领一支考察队前往此处进行地质勘探,他们穿越沼泽纵横的黑土,白天测量数据,晚上就核对地图与资料,像在荒野中疾走的猎人。
终于,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和地质部偶然在一口名叫“松基三井”的井口发现了棕褐色油龙,第一口“工业血脉”直冲蓝天,挺起了共和国的油脉脊梁。李四光从理论上彻底击碎了“中国贫油论”,并且运用自己的理论预测,精准判断了中国的石油分布,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预见和突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