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坛40年兴衰往事(6)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做出成绩后,王菲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由度,在之后的音乐里,她一方面稳定地输出《执迷不悔》《如风》《爱与痛的边缘》这类符合市场的音乐,同时也开始吸纳另类摇滚、梦幻流行、Trip-hop等元素,推出了《冷战》《梦中人》等歌曲,这两首前卫的歌是直接翻唱的,不过后期她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创作团队,并将这种前卫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原创歌曲中。
当时的香港乐坛主要以改编日本和欧美流行歌曲为主,王菲的音乐跳出了港乐的固有框架,给当时的听众带来了更多新鲜和超前的东西,因此她的影响力不局限于香港,而是覆盖了整个华语乐坛。
90年代还有一个新鲜现象,就是台湾和香港开始互相输送歌手。
1990-93年,林忆莲在台湾推出了《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不必在乎我是谁》《当爱已成往事》等经典国语歌曲,奠定了华语天后的地位。
1994年,王菲的国语专辑《天空》在台湾销量火爆。
同年,周华健以天王之势从台湾闯入香港,即使90年代四大天王如日中天,周华健依然获得一席之位。
1998年,在台湾爆火的张惠妹,拿下香港三个重量级奖项。
同年,陈慧琳进军台湾,推出那首火遍台湾及东南亚的《记事本》。
表面看来,一个歌手在两地开花是很正常的事,但有观点表示,外来者周华健能顶住四大天王的压力火起来,其实暗示着当时的香港市场并不饱和,只是缺乏好的词曲资源和优质的艺人,这也预示着香港乐坛即将走向衰败。
97年通常被定义为香港乐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关于衰败的原因,研究者们持有多种观点。
一些人从时代背景考虑: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香港经济下滑,再加上互联网的崛起,影响了音乐产业。
也有人认为,这完全是香港唱片公司的运营机制有问题,首先,歌曲基本改编自国外,缺乏原创能力,而此前繁华的香港乐坛对词曲量的需求又特别大,导致资源迅速被透支然后崩盘。其次,唱片公司不愿意给新人成长的机会,签约后试水两首不行,就迅速放弃,这就导致大鱼被捞完了就没了,而在词曲创作方面,又是明显的马太效应,新人写的歌没人敢收,于是“两个伟文撑起了整个香港乐坛”。最后就是香港歌坛的发展过于娱乐化,缺乏严肃音乐的根基,因此不够稳定。
尽管97年被定义为转折点,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的谢霆锋、twins、陈奕迅、杨千嬅、古巨基、邓紫棋都还没出场呢。
(未完待续)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