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何以变绿洲?八步沙三代人给出答案(2)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风沙肆虐,出门八步就是沙丘。”这是郭万刚对八步沙名称的解释,当年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十多个村庄、两万多亩良田、三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36岁的马国荣是古浪县林草局造林股股长,他的老家在土门镇土门村,紧邻八步沙,在他小时的记忆中,从每年春节到夏初,沙尘天气两三天就光临一次。
令马国荣至今心有余悸的是1993年5月5日发生的黑风暴事件,当天下午5时许,一场特大沙尘暴侵袭古浪,持续时间近两个小时。
“沙尘暴袭来时我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起初晴空万里,随后远处天际一道黑色巨浪铺天盖地涌来,旁边的大人一把将我拉进路旁一间棚子里,这才躲过一劫。”马国荣说.
黑风暴刮来时,郭万刚正和父辈在沙漠里巡视,他们在昏天暗地的沙漠里左突右冲,转了六七个小时才走出沙漠。
随后消息传来,此次黑风暴导致23名学生遇难,100余名行人受伤。
“5·5”黑风暴事件成了古浪人永远的痛,也成了八步沙三代治沙人不管多么艰难,也不言放弃治沙的原因。
为了生存,三代治沙人挺进沙漠
“父辈们治沙最早是从1969年春季开始的,当时沙漠越逼越近,风沙肆虐下不但收成锐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庄也面临着被吞没的危险。”郭万刚说,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万般无奈下,父辈们决定放手一搏,集中在沙漠周边的300余亩土地上,种植梭梭、花棒等沙漠植物,抵御沙漠的进逼。
第一年,父辈们从国营土门林场调了8万株沙棘、花棒苗栽种,结果只活下来两成。第二年只剩下了一成,其他的苗木被风沙刮得不见了踪影,但他们从残存下来的这些树苗上发现了玄机。
第三年,父辈们总结经验,创造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当年植株的存活率就达到了60%。
“造林治沙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是不可持续的。”郭万刚说,国家三北工程的实施,真正让八步沙的造林治沙走上了正轨。
1981年10月,古浪县林业局传达了三北工程的政策:为了鼓励承包者在看护林地的同时积极治沙种树,三北工程每亩给予五元补助,其中人工费一元,管理费一元,苗木费一元。
另外,当地林业部门对看护林地的护林员每月发放四十元工资。
随后,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指印,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开启了战风沙、保家园的漫漫征程。“六老汉”约定:不论多苦多累,六家人都要把八步沙管下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