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战争机器”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俄乌冲突已持续4个多月,其背后有一双“大手”在暗中操纵战局,那就是包括美国军火商在内的军工复合体。美国打着“防止侵略”的幌子,不断增加对乌军事援助,其实质是希望俄乌冲突持续下去,以利于美国及其军工复合体最大限度地获取战略和经济利益。
日益膨胀的“战争机器”
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战争机器与经济体系之间因结构性关联而形成的庞大利益集团,主要包括军工企业、军事科学研究机构、游说策划组织以及政府外交和军事部门、国会相关议员团体。
美国军工复合体起源于二战。在此之前,美国所需军火大部分依靠民用工业,政府自身仅拥有少量军事造船厂和武器制造设施。二战伊始,美国政府成立了战争生产委员会以协调民用工业,并将其转变为战时生产。
战争结束后,这些“战争机器”并没有被拆除。相反,一些军火巨头维持和扩大了防务部门的业务,并与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都成为军工复合体显著扩大的重要时间节点。
苏联解体后,美国国防部对军火防务承包商进行整合。之后,美国出现波音、洛马、雷神等五大军工企业巨头。虽然这些巨头在法律意义上是完全立足于市场的工业企业,但它们都与美国外交和国防部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4000多个军工相关游说集团影响巨大
作为军工复合体的主要行为者,美国军工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和国防政策影响巨大。其影响途径主要有三种:院外游说、制造舆论、影响选举。
目前,美国政坛上活跃着4000多个军工相关游说集团,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官员施加压力。比如,参与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决策以及相关活动;邀请政府官员参加私密性的社交活动,在此平台上表达自身立场和诉求;为政客提供许多免费福利等。
同时,军工企业及其游说集团习惯于借助学界权威的影响力,调动军工企业内部职工和股民的情绪,进行电视和网络宣传,引导国内舆论,向决策部门施压。
此外,在美国总统、州长和各级议会选举中,军工企业及其游说集团会对自己中意的候选人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军工企业及其游说集团非常善于通过包装,吸引媒体和行政部门的注意,以推动对自己有利的议题被纳入决策议程。同时,一旦发现某些议题没有朝着其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迅速通过社会资本联系国会议员,要求国会通过听证会、立法等形式,对行政部门相关行为进行监督制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