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的历史|在同一艘诺亚方舟上(10)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合屋叶据布卢门撒尔回忆,他上下班都靠步行,单程一小时。人们可以想象,1943年或者1944年的某一天清晨,一位十七八岁的犹太青年走出舟山路59号的“木头箱子”,穿行在“小维也纳”,跟密尔经学院的拉比打个照面,向路障旁的犹太保甲炫一炫通行证,然后一路西行……这就是街头英雄布卢门撒尔隔都生活的常态,一场恐惧中的求生游戏。在舟山路与华德路(今长阳路)十字路口东拐,沿着华德路走个三四百米,就到了弗兰克尔的家,门牌号是343号。在隔都,布卢门撒尔和弗兰克尔住得更近了。
弗兰克尔夫妇迁入隔都比较晚,在日本人布告的截止日前几天。尽管隔都的住所与法租界的公寓相去甚远,可好歹是个独立的门户。种种迹象表明,除了居住地较为偏远、生活供给偶有短缺,音乐家的工作受布告的影响似乎不大,他继续参与乐团演出,也继续从事音乐教学。此时的上音已经被汪伪政权接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
弗兰克尔有一张当时稀有的季度通行证,这使得频繁来往于隔都和市中心的他,少了许多周折。兰心大戏院、青年会礼堂、上海犹太总会的舞台上,经常能看到这位身材高大微胖并因此显得有些雍容的艺术家。无论是1943年之前还是之后,他的合作伙伴中,国立音乐院院长李惟宁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位。弗兰克尔希望尽可能避开政治问题而专注于音乐,但不断变化的战局让他很难静下心来。少有的欣慰是,他为《非功能性音乐》编制的78页的定稿清样已经付梓。
战争的进程,在弗兰克尔看来有些不可捉摸。经常能读到的日方报纸和难得一见的欧美报纸,传递出截然相反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置信。直到1945年春天之后,判断形势已经不需要报纸了——美军飞机越来越熟门熟路地光顾上海。1945年7月17日,一架美国轰炸机误炸隔都,250人丧生,其中有31名犹太难民。这是二战中犹太人来沪后遭遇的最大规模死亡。
好在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死亡和恐惧也要结束了。
当结局来临时,甚至有些不可思议。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在隔都居民中传播。长期在黑暗里走的人,却不敢相信真的有光,大家觉得这只是“无稽之谈”。但次日,所有的日本军人和平民像约好似的突然全部消失,街上只剩下犹太人和他们的中国邻居。一阵诡异的静谧之后,真正的狂欢开始了。
五、别离:还是同一艘船?
1946年3月1日,弗兰克尔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在兰心大戏院举行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包括莫扎特的《唐璜》、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出的合作者中,已经没有了李惟宁的身影。担任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是年轻的马思宏,马思聪的弟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