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又双叒起,粤语长片趁机重回大众视线?(5)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1955年《孤儿行》
因为市场需求大,从1950年至1969年,粤语长片在香港产量据估超过了四千多部,平均每年有近200部上映,这个数字今天的电影人看来,可以说十分惊人。
因为产量大,当时的粤语长片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观众对烂片称作“七日鲜”,意思是指从开镜到拍摄,到后期剪辑、配乐、冲印等整个制作时间不过是七日。
当时,粤语长片圈中就传出过“云吞面导演”的故事,据说有位导演拍戏,喊了一句“Camera”之后便出外吃云吞面,演员自己对着镜头演戏,待导演吃完云吞面回来后才喊“CUT”。这当然是笑话成分居多,不过亦说明了当时不少粤语长片的粗滥程度。
高峰过后,粤语长片迎来下坡
谢安琪的作品《年度之歌》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很高兴因你灿烂过,高峰过总会有下坡。”粤语长片经过光辉灿烂的1950、60年代后,在1970年代初也走向了衰落。
在60年代末期,粤语长片的产量已经减少了三份之二,到了1971年竟然还全面停产一年半,直到1973年,由楚原执导、群星大汇演重拍的《七十二家房客》,才重夺年度票房冠军,造就了一个小阳春,而这是全年唯一的粤语长片。
▲1973 《七十二家房客》,图源网络
造成粤语长片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国语片以及来自欧美的外语片的内外夹击,这些电影作品无论从剧本还是场景、道具、运镜等都比粤语长片更为精良,加上当时大部分的粤语长片都是当红的谢贤、吕奇、萧芳芳、陈宝珠等明星所演,这些面孔也令观众看腻了,不少电影院为保票房也改放台湾国语片,这反过来又导致好些片商舍弃粤语片,转拍国语片。在此消彼长之下,1960年代末,上映的国语片数量已超过了粤语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