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物语丨从会馆到旅馆:旅店里藏着老北京的前世今生(2)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肖复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
记得小时候,我对“饭店”这一称谓,有些不解。在国外,旅馆、旅店或宾馆都称为“hotel”。莫非那时候我们称之为饭店,是管饭吗?1984年,我的中学同学王仁兴所著《中国旅馆史话》出版,我看到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元杂剧《玩江亭》、明小说《醒世恒言》、清小说《儒林外史》和《三侠五义》中的材料,考证“饭店”一词并非“hotel”的转译,自元代就有“饭店”这个词,专指住宿的旅馆。
其实,在北京旅馆业中,上述三家并不是最老的。王仁兴在他的《中国旅馆史话》一书中考证,北京最老的旅馆繁华地,在卢沟桥东西两侧,元代时,那里的旅店已是鳞次栉比。因为元大都建立之后,文化、商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南来北往的人,从陆地进京,卢沟桥是必经之地。(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军就是攻打下卢沟桥后侵入的北京城。)以后旅店业的发展,按照侯仁之先生的说法,日渐分布在更贴近城市的城郊附近。王仁兴则引用《宛署杂记》和《马可·波罗游记》,证明了侯仁之这一观点。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在近郊,也许离城有一点六公里远的地方,建有许多旅馆或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为来自各地的商人提供住宿。”于是,“城郊也和城市一样繁华,也有城市内的华丽住宅和雄伟的大厦,只差没有大汗的皇宫罢了”。
《中国旅馆史话》,王仁兴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
早在元明两代建立起来的这种繁华的旅馆客栈,如今已经见不到了。前些天,我特意去了一趟卢沟桥,四周已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被围拦起来需要购票入内的卢沟桥,如同城市中的一个盆景。桥东新建的簇新的宛平城,面目可疑,似乎企图将遥远的历史一步拉近在眼前,和现实热烈拥抱。
追溯历史,会馆可以说是北京近代旅馆业的前身。《城垣识略》一书记载自清入关到乾隆年间,北京城共建会馆一百八十二座,全部在城南前门大街东西两侧,其中东侧八十二座,西侧一百座。这里所说的东西两侧,东至崇文门,西至宣武门,会馆全部密集地建在如今二环以内再以内的很小的范围里,因为它们离内城近,办事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进京赶考的,或到皇宫觐见的、到王府办事的,自然都愿意住在这样的会馆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