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长城文化带故事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精美夺目的动物纹金带饰,神秘古朴的突厥石人像,华丽考究的契丹贵族马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开幕的“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一件件来自内蒙古的珍贵文物让人领略到北疆草原的独特风采,同时也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魅力。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正北方,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脉、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横贯东西的长城,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长城地带”。长城地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展示了240多件套精品文物,通过“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单元,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内蒙古以草原游牧生活为主,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族群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的混合经济。距今3500年左右,受干冷气候影响,草原地区才逐渐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在展览的第一单元,几件夏商时期的彩绘陶器引起记者注意。这些陶器是专门制作的随葬品,器身上绘有连续、繁缛的几何纹,这在中原地区同时代的陶器上几乎看不到,却与中原青铜器上的纹饰较为相似,表明了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姻亲关系。
“许季姜”青铜簋也反映了东胡民族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交流。此簋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是春秋时期许国(今河南许昌一带)铸造的礼器,有使用痕迹,后在战国时期才随墓主人入葬。器底铸铭文“许季姜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有学者推测这是许国姜姓女子嫁入胡地时的随嫁礼器。
春秋战国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秦、赵、燕等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秦汉两朝亦大规模修建长城,并不断完善其防御功能。但长城并没有阻断双方的交往,汉匈和亲、边关贸易、张骞凿空西域等都促进了长城南北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展厅里有不少光彩照人的汉代金饰品,体现了多元文明的融汇。一套出土于鄂尔多斯的金镶贝玉首饰,由长方形鹿纹金饰牌、方形嵌蚌金串饰、包金玉佩等组成,其中的鹿纹是典型的草原风格纹饰,嵌蚌及其周围的连珠纹工艺则具有波斯等西方文明的工艺特征。一块出土于通辽的金饰牌,是萨满主持祭祀活动时佩戴的饰件,中间雕有一高鼻深目、头戴尖顶帽的女性,两侧各有一只怪兽,与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双狮守护圣树金饰牌极为相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