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发展之路(二)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50年代中期,台语片开始风行。台语片就是影片用语为闽南话配音制作。由于当时台湾民众中,大部分人受教育的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多数人的主要生活语言为闽南话。1955年,华兴电影制片公司拍摄了台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一集,获得意外成功。该片在台北连续播映了24天,万人空巷,打破当年上映的西方片《金字塔》和国语片《桃花江》的票房纪录。这部台语片的成功,给台湾电影业内外人士一个信号,拍摄制作台语片大有作为,有市场,有利可图。于是新公司纷纷成立,台语片制作一发不可收拾。
台语片的制片的题材广泛,都是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改编歌仔戏的传统剧目和其他戏剧的剧目。通常是古装戏剧,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早已为台湾民众所熟悉,所喜欢。台湾片还以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故事为题材,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再创作,这一类的影片也风靡一时。台语片还注意以流行歌名为片名,以流行歌曲的主旋律为影片的主题歌,这着实也为台语片的走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台语片还以凶杀案作为改编题材,多数影片描写男女恋情和家庭伦理故事,仅1957年就摄制台语片达110部。
据茅家琦《台湾30年》一书统计,60年代,台湾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制片厂由1963年的41家增至1970年的124家,影片产量由1960年的30部增至1970年的163部。1966年台湾故事片产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印度。
1963年《街头巷尾》一片问世,开创了写实主义先河。台湾电影界出现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强调影片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追求人性美德,引导人们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遵循“健康写实主义路线”拍摄的《蚵女》一经上映,立刻引起了轰动。该片获1964年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接着《养鸭人家》完成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描写居住在台北淡水河畔养鸭人家的艰辛生活,影片中的养鸭父女相依为命,故事曲折,情节动人,催人泪下。影片题材新奇,构图别致,场景清丽,令人耳目一新。
台湾电影工作者从这些写实的电影创作中受到了启迪和鼓舞,他们认识到电影的出路,必须到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客观地说,电影“健康写实主义”的实施,深刻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台湾电影发展的轨迹,类似的反映当时台湾社会现实的影片,如《路》、《家在台北》等层出不穷。此类影片格调清新,主题明确,意境高雅,贴近生活,充分表达了对穷困潦倒的社会最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影片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拥有绝大多数的观众,在台湾电影市场声名鹊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