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吻》背后,香港唱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11)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处处吻》背后,香港唱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张国荣和梅艳芳
如果再算上非典肆虐对香港影视产业的打击,那么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正式签署,可能是2003年香港文娱行业所接收到的,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
按照CEPA中的相关规定,港产片将不再受到引进大片的进口限制,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则可以作为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
CEPA的签署及此后多次修订,给香港艺人北上提供了较大空间。在香港本地市场局限性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内地的市场便显得格外重要。
曾替容祖儿创作《独照》的创作型女歌手贾立怡,便是最早选择和内地市场、资本接触的香港女歌手,她的态度也很直白:“因为这里(内地)到处是机会。”
只不过从结果来看,香港唱片业并没能像电影业一样,抓住这个机会。

四大天王时代中后期,香港唱片行业的没落,本质上还是因为人才和优秀作品的匮乏。
80、90年代,香港唱片业最火的时候,很多歌手一年能出2-3张专辑,而反观新世纪后的台湾唱片业,周杰伦等人发片频率最高的那几年,常常也不过是一年一张而已。如此大的发歌需求和极短的创作周期,本身就是一种不够良性的损耗。
当年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艺人能保持曝光率和发片频率,要么往专辑里“注水”,放入一些质量并不够好的歌曲,要么花钱买歌、买版权来翻唱——当年很多粤语金曲,其实都是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1992年黄家驹离开香港,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对这类翻唱热感到不满。
在有巨星的年代里,歌迷们或许原意为了偶像花钱,但当偶像退隐后,消费的动力也随之消失。
“发片频率一高,唱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往往专辑里只有主打歌还可以,其它的都不好。香港唱片通常卖100港币,如果歌迷买一张唱片只能听一两首歌,当然愿意选择到网络上免费下载或者买盗版。”贾立怡觉得,香港唱片的弊病在网络时代被彻底放大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收入下滑,唱片公司更不可能在唱片和育新上砸更多钱。冯添枝曾指出:“唱片公司因为不可能再有庞大资金发掘新一代,都是靠重新把旧歌结集为精选或重新混音而赚钱,不断‘流血又未止血’。”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