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安岭上兴安盟”的文化底蕴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刘成
“兴安岭上兴安盟”是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融合发展的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蒙古族、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各民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兴安盟具有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兴安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传播是兴安红色文化产生的前提。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沦陷,反满抗日的影响和斗争,是兴安红色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础。抗战胜利以后,内蒙古东部地区自治运动的兴起和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则是兴安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兴安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构成兴安红色文化本质内容,其形态有理论、实践两大体系:理论形态的基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学说。具体到兴安盟地方,就是能反映和再现这些历史文化内容的文电、文稿、草纲、法规等文献资料、档案资料、报刊图书资料。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的指示》《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问题会议的主要决议》《乌兰夫同志在内蒙与首届人代会上的政治报告》《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简史》等。这些就是兴安红色文化的基石,也是兴安红色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的反映,并能动地作用于理论形态的发展。如果把兴安红色文化提高到新民主主义的反帝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这一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兴安红色文化则包容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涵盖了党领导兴安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现民族解放的全过程。
红色是兴安盟的炫目符号。建设兴安盟良好地域形象,要挖掘、传承好兴安红色经典文化资源,加强对党的革命历史研究,用完整的画卷、丰富的史实、鲜活的事例,增强干部群众由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塑造提升地域文化主体形象、文旅形象十分必要。
兴安盟具有悠久绚烂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来自于口头文学和说唱艺术等民间文艺的形式,保留传承下来的。在这里,古老萨满教文化影响很深,萨满教祭词、神歌、祝赞词是北方民族的思想道德意识的重要来源。长调民歌浓缩了马背民族的历史沧桑,真切表现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是民族传统文化最夺目的乐章。从神奇的神话传说,萨满教祭词、神歌、祝赞词、箴言,再到绚烂的长调民歌、叙事民歌,还有四胡、好来宝、说书、二人转、打鼓、唱戏、扭秧歌、踩高跷、剪纸、刺绣等等,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点点滴滴地记录了兴安岭上兴安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路走来的印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全景。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