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匀绿茵湖邦水之间抚今追昔(19)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鞭炮声结束,“开茶门”也随之自然结束,家人自由开门出入。初一鸡叫头遍各家青年妇女和小孩,到井泉处挑“聪明水”,谁先挑到水,谁家最聪明能干。非常有意思的是正月十五要过一次“大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邦水,切切实实承载着我童年的喜怒哀乐、万千情绪,就像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正如:“柔情似水的眼眸,明媚如花的笑容;随风飞舞的发丝,风情万种的霓裳;随波逐流的心房,几近冰封的温存。”
家乡巨变 让人们追寻记忆中的乡愁
在邦水这片热土,家乡发生了让人想象不到的巨大变化,自己是见证者。我们不能忘却老一辈曾走过的那些艰苦岁月!
我出生于60年代,小时候就看到了国家计划经济,市场上的一切都被提前分配好,实行粮票、布票、盐票、糖票、油票、酒票和肉票等购买制度,供销社、粮店、电影院和食品站的那些场景,却留在了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各票证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岁月,印证了一种积极奋进劳苦的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大家在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日子,我看到集体抬粪到田间、到山破上、种稻谷、种包谷以及收割等集休劳功“抢公分”,晚上集中开会、分粮食守到深更半夜。有的下乡知识青年“撑称”登记工分,晚上表演文艺节目。也看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集体生产生活方式场面,如:有的寨老晚上到水碓房(也叫水碾房,通过齿轮带动另一根竖立的转轴连接楼面的磨,使之转动把谷子磨成谷壳和糙米)、油榨房(用于榨取油料的乡间手工作坊)共同“守夜”;有的到仓库交公粮、筛米、排队“等半天”;谁家人得重病仅靠马车或人力车护送,人们缺衣少食,穿着补丁衣裤,面黄肌瘦;每家一年只许烤一锅酒,喂猪的拿到食品站交;小学生会用小板凳站蒸包谷饭、红薯饭和煮酸汤菜,中学生下午放学回家做好饭菜,还去半路接劳动回家挑柴的父母。
还看到:家家有磨刀石(用于磨镰刀、磨柴刀)、犁(用牛力牵引翻土用)、耙(用牛力牵引碎土、平地)、耙钩子(一端有齿,用来平整土地或松土)、风簸(也叫风谷车,用来去除农作物中瘪粒、空壳)、簸箕(用来扬米去糠,晾晒东西)、粪箕(也叫粪箩,用一根扁担挑在肩上)、福桶(也叫打谷桶、福斗,用来脱料)、石磨(用人力推动把粮食研磨成粉末或浆)、连枷(也叫梁该,用来敲打收割晾晒后农作物)、粑粑槽(打糍粑专用,有石制木制)、擂钵(用来捣碎辣椒、花椒等,有木制铁制石制)、织布机(用织衣服、床单被套等粗布)、谷箩(用竹子或柳条编成,用来盛粮食、蔬菜)、谷斗(用来装盛粮食,也用来量粮食)、谷仓(储藏粮食用的仓库)、蓑衣(用棕毛缝制,披在身上的防雨)、斗笠(用竹篾编成,用以遮阳挡雨)、鱼篓(也称鱼笼,装鱼器具,系在腰间)、蟹篓(开口大颈部细小,螃蟹一旦爬进去就出不来)、棒槌(叫擂皂棍,用来洗衣服敲打,脏分子就到了水里)、篦子(齿比普通梳子密,用来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草鞋(用草编织成鞋子)等无处不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