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在十七世纪就吹过了欧洲,影响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17—18 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生过一段插曲,就是欧洲产生了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作中国风格或中国风,持续了一百余年,很多中国的元素融汇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中,展现了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为欧洲上层社会奢华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异国情调。

“中国风”在十七世纪就吹过了欧洲,影响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


当时欧洲艺术家眼中的中国风景和人物是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既像中国,又不是中国;既表现了中国人的温文尔雅又透露出西方贵族的矫揉造作。实际上这是 15 世纪以来欧洲人想象的东方、想象中的中国,而且是一个无比富庶和美好的中国,其中又夹杂着对印度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的综合印象。欧洲这个时期对东方有很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7、18 世纪的欧洲开始盛行巴洛克这种艺术风格,继而流行洛可可这样的矫饰之风。这时正逢中国的明末清初,中国出口的陶瓷、刺绣等的装饰风格偏重华丽、繁缛、精巧,这些手工艺品所展现的异国情调的矫揉造作恰好迎合了欧洲贵族的口味。而当时由于欧洲和中国处于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17-18 世纪欧洲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崛起、东方贸易和工业革命将整个世界初步纳入一体化轨道的重要关口;
而在中国,1644 年满清王朝在全国刚刚建立起新的统治,封建王权被重新强化,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被重重压抑的时代,基本没有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欧洲已经野心勃勃的想占有整个世界,拼命的进行殖民扩张,而中国对天朝王国以外的世界没有任何兴趣。
另外,中国和欧洲各国远隔重重大洋,在海上交通必须依赖帆船和季风的时代,往往要经过数月的海上漂流才能到达,风浪、海盗等使航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和向中国传播福音的传教士外,真正踏上中国土地的欧洲人并不多,即使真正进入中国领土的也被限制在广州口岸制定的活动范围内,因此不能全面的接触中国的风物。这时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任务,基本上是由小规模的商人和传教士来承担。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船将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运往欧洲,这些艺术品上的中国人物、风景、动植物纹样等成为欧洲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免和实际的有很大的偏颇。 和中国外销艺术品紧密相关的一个词汇是中国贸易,含义很广,在 17—18 世纪中国和欧洲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上下文中,它特指这一时期移动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西方商业集团在中国官方指定的港口城市广州进行的大规模贸易,并将采购到的茶叶、黄金、丝绸、漆器、壁纸等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北美的销售活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