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湖畔》中的赤脚医生,唤醒了过去的回忆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 | 书友_王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雁鸣湖畔》出版于文革中期,并很快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记得自己观看这部电影时才十岁。影片虽然也是反映赤脚医生题材,但是对于影片内容的记忆远没有同时期同类题材的《春苗》和《红雨》深刻,对于片中人物也只记得正反两位主角张力维和葛存壮。
前不久搜来这部电影再次欣赏,算是唤醒了过去的记忆吧。而今捧读原著,感觉却是愈加强烈。 解放二十来年,对于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来说,求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始终存在,虽然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们有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思想,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的贫穷现状以及大多数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来说,去城市里的大医院看病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交通上都是很大的负担,而县城乃至村镇的医疗单位又少而又少,医疗水平更是差强人意,农民身体有了病也大多是小病硬扛大病等死的状态。对此党中央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所以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对卫生部做出了“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
贯彻“六·二六”指示的重点就是“送医下乡”,并且除了送医下乡之外,城市医疗部门还在各个县镇公社开办了大大小小的学习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立足农村的不脱产的医护人员,于是,“赤脚医生”便应运而生。所谓“赤脚医生”一词诞生于南方,形容农村医生们可以打起赤脚去稻田插秧,也可以随时背起药箱送医看病,因为这个词的形象而生动,很快的与这个新生行业一同风靡全国乡村。 回到正题。本书的主人公蓝海鹰是烈士后代,初中毕业就立志扎根乡村,来到了位于雁鸣湖畔的环水村插队。
她勇于挑战自己的不足,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在短期内就迅速成为农田行家,并且在政治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努力上进,几年时间便成长为大队党委委员,成为党支书张厚德与大队长宋长有心里认可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好苗子”。然而蓝海鹰的心里并未想着将来如何去做官,她的目光落在农村落后的医疗现状上。国家开展合作医疗本来在村里办了医疗站,而身为村医的林大全却搞另一套,他给村民看病用次等药,把好药作为拉拢人心和投机倒把搞贪污的手段,使医疗站面临关门的危险。夺回被坏人把持的医疗阵地,更好的为贫下中农服务,这是蓝海鹰的目标。对此,党支书张厚德是大力支持的,大队长宋长有却觉得小题大做,他认为蓝海鹰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将来好成为自己的左右手,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在党支书张厚德的支持下,蓝海鹰利用自己已有的医疗知识,积极去县医疗训练班进修学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