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编辑部的故事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转自:昭通日报
□陈永明
我的一生,与文学有缘,与报刊编辑有关。
从班级黑板报、小报编辑,到县报社副总编辑、报纸副刊主编、县级文学内刊主编,一路走来,见证的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见证的是文学书写时代的如椽巨笔。40年光阴如梭,我用对文学的坚守,对报刊编辑的独钟,记录时代的发展变迁,书写对文学的忠贞不贰。伴随着对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我和编辑部的故事,走过了3个不同的阶段,但转场亦是坚守,对文学初心不改,对报刊编辑工作依旧情有独钟。
油印小报 叩响小地方文学创作之门
1983年8月,刚参加工作的我与几个爱好文学的同事在交流中不谋而合,策划创办了《弄潮报》,初衷是作为文学园地相互交流学习,最终成了“报纸”模样。报头题字、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像模像样,实行主编负责制,油印四开两版,半月1期,主要送县机关单位和文学爱好者交流。我主要负责文学副刊版的组稿、编辑,在激励自己搞好创作的同时,在约稿、组稿时增多了和写作爱好者的交流。由于当时机关住宿条件有限,我的宿舍就在打字室的内间,恰好为“八小时之外”业余办报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那时,我主动担当完成写稿、改稿、组稿、编辑、组版、蜡刻、油印的工作,我所在的办公兼住宿地点也就成了名义上的“编辑部”。
1985年“五四”青年节,《弄潮报》诞生了。那个年代,办公条件、传播手段相当原始,每期油印100份《弄潮报》,困难相当大。《弄潮报》除了发给喜欢写作的“圈里人”外,几个编辑还分别到重点部门,把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往门缝里塞进去。每半月1期,报纸出刊3期后,一些机关单位的职工、写作爱好者,都知道了永善县的《弄潮报》。当年的《弄潮报》让大家知道了许多本土信息,让城区干部、群众每天早晚从永善县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的《永善新闻》一听而过中,有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载体。我不敢说,当年《弄潮报》的文艺副刊为今天的《永善文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或多或少联络了一群文学爱好者,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也为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门”。从那以后,我算是从“编辑部”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之路。
办好一份文学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小报,光有激情还是不够的。没过多久,仅仅出刊不到10期的《弄潮报》在文学爱好者的惋惜声中“谢幕”了。
县报复刊 文艺副刊成为文学创作的摇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