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后绿意锁烟楼——探访烟墩山和楼山再现青岛卫所往事(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海防历史主要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以来,青岛地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与海防、海运有关。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明实录》),倭寇如此猖獗,为了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清两朝都在青岛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海防设施,并设置了军队,“这些军事防御部署虽然没有直接促成青岛近代城市的兴起,但在青岛城市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明朝时期,形成了以地方都司、卫、所3级为基础的卫所制度,卫下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一般大的卫有5600人,千户所有1200人,百户所有120人。山东沿海中,有11卫,其中青岛有2卫4所,即灵山卫、鳌山卫和胶州所、浮山所、雄崖所、夏河所。而为了监视敌情、传递消息,卫所在防区要地设有一定数量的墩堡。其中,“大曰‘墩’,小曰‘堡’。委军守之,所以备寇盗也”。墩堡在海疆重地发挥着重要的前哨警备作用,一旦有警,墩堡间相继点燃烽火,彼此传递信息,以备御敌作战。墩堡是最基层的海防设施,数量较多。

硝烟散尽后绿意锁烟楼——探访烟墩山和楼山再现青岛卫所往事


翻看青岛市档案馆编撰的《图说老青岛建置篇》,可以看到关于楼山的记载。《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1634年)关于浮山所的地图中,就有楼山烽堠的字样。在《筹海图编》(明天启刻本)所载青岛区域卫所所辖墩堡情况中,浮山寨所有墩九:麦岛、程阳、女姑、程家庄、楼山、姑山、红石、张家庄、斩山。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关于浮山所所辖墩堡中,有关于楼山的记载。此时的烟墩山,掩映在了记载之后。
烟墩山,顾名思义,与烽烟有关,也是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烟墩山位于浏阳路、汾阳路、安顺路和衡阳路之间,靠四流北路不远。它西临胶州湾,海拔62.9米。因为山上曾设有烽火台,俗称“狼烟台”,后来改称为烟墩山。
烽火,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很重要,据《武经总要》记载,“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也表明了烽火的传递速度。兵贵神速,传递消息对于扭转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烽火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隋书·长孙晟传》记载,当时规定是“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到了明朝,烽火墩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便于配置火器和发扬火力的空心敌台,另一种就是用于报警的烽火台。每座烽火台有五名士卒负责,“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数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可见通信效率相当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