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真正的查理·卓别林》,看一个成年人的自我定位(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很早就知道的一件事是,查理·卓别林没有单一、可靠、稳定的版本,”斯宾尼说。“我们并没有试图将它们全部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太多了,而且它们并不总是相加。他以变色龙的方式向人们反映他们想要什么。”
理查德·梅里曼 (Richard Meryman) 于 1966 年在卓别林晚年日内瓦湖的家中为《生活》杂志进行为期三天的静坐采访的,那些采访的录音片段成为了一部浓缩的回忆录,并在卓别林回忆起他早年的磨难和艰辛时进行了坦率的评论。他父母的沉重债务导致他在七岁时被送往兰贝斯济贫院,他通过对舞台的天生爱好逃脱了这一困境。从舞蹈团和小型戏剧到杂耍中流砥柱弗雷德·卡诺 (Fred Karno) 带领下的一场突破性演出,无可否认的表演技巧使他摆脱了赤贫,并跨越大西洋进入新兴的电影行业。正是在那里,他首次变身为小流浪汉,他身无分文的不幸反映了他在伦敦中央区贫民学校的背景。

从纪录片《真正的查理·卓别林》,看一个成年人的自我定位


“这个流浪汉的角色,如此沉浸在卓别林自己的心灵中,似乎在传达他的童年、他的神经症和他年轻时的屈辱——它不断重演他在伦敦经历的创伤,”斯宾尼解释道。“这个角色也让他成为这个星球上收入最高的演员,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就像一个童话故事……坚定了卓别林继续向内探索的决心——内省的感觉,他如何将生活的纤维融入他的艺术。他从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成就。”
早期的无声热门影片《小子》让卓别林将他内心受伤的孩子投射到一个街头顽童身上,并给他一个年轻的卓别林梦寐以求的养育之家。育空冒险淘金热让他放纵了童年的想象力,老式的浪漫城市之光是他对有声电影的反击,他希望这些电影只是一时的时尚。他用现代工业化的喧嚣回应了大萧条的普遍绝望,并用希特勒的讽刺作品《大独裁者》解决了大屠杀的大规模毁灭。
“在他因凡尔杜先生而被美国机构和公众拒绝后,他回来制作了聚光灯,这是一个以流浪喜剧演员而闻名的音乐厅明星的故事,他的公众现在已经不再爱上了他,”斯宾尼继续说道。“他的生活形态与他的电影的时间顺序完全同步,我们为此感到幸运。但与此同时,我们不想以任何方式拘泥于此。”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