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黄河在咆哮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1939年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国民党制定反共、溶共方针,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逐渐开展起来,最终发展成大生产运动。人们逐渐看到中国共产党才是拯救民族希望之所在,爱国志士和青年学生纷纷奔向陕北,寻求抗日救国的出路。一时间,天下人心向延安。
此时,作曲家冼星海正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系主任。1939年的延安,既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文艺领域的精神高地。在文艺获得发展的同时,当时的物质却极其匮乏。毛泽东、张闻天、朱德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每月的津贴都是5元。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的津贴一律是12元,助教6元,这个待遇在当时算是优越,却依然没法让素来爱吃糖的冼星海吃到一颗糖。
1939年2月18日,除夕夜,延河边的窑洞里,烛火摇曳,诗人光未然的声音时而低沉凝重,时而急促高昂,他一口气朗诵完自己创作的长诗《黄河吟》,酣畅淋漓,情感饱满。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都凝结在诗的字里行间,随着他的朗诵,诗句像奔流的黄河水一样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冼星海。光未然对冼星海详细讲述了自己在抗战前后的经历和渡黄河的感受。1938年冬,他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行军至黄河岸边,他看到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看到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看到船工在太阳底下挺起黝黑的脊背,与滔天恶浪抗争搏斗,迸发出不屈的力量。船工号子高亢、悠扬,在天地间回荡。黄河岸边,群山之中,游击队员们顽强斗争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要写一首长诗,献给黄河母亲”,这个念头在25岁的光未然脑海中开始萌芽。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就创作了这首反映中华人民奋勇抗争的诗歌作品。
两个胸怀远大理想,在救亡风云中振臂高呼,为共同理想并肩战斗的作曲家和诗人,在这片通向革命胜利的圣地产生了共鸣。冼星海顿时才思如泉涌。他“嚯”地一下站了起来,将歌词本子紧紧抓在手中,激动地说:“这个东西由我来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1939年除夕,灵感的火花在光未然和冼星海眼前闪现,他们决心将这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长诗改编成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用奔腾的黄河浪涛鼓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