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存在的“我和它”与“我和你”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我和它”
一位刚刚失去姐姐的女士,告诉我,她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慰问电话,他在电话中表达他的哀悼。但是在跟他沟通的过程中,她突然听到了那边敲击键盘的声音,原来她的朋友边跟她通话的同时还在写电子邮件。
在这位女士如此痛苦的时候,朋友还在做其他事情就让她感到非常气愤,这时候她觉得朋友的话越来越空洞敷衍。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把这种交流称为“我和它”。
来哀悼的那位朋友大概只是觉得自己有责任打个电话表示哀悼,但是因为情感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他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对待别人的方式叫做“动因性”,即把他人看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当我丝毫不关心你的感受,只想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的心态就是动因性的。
从处理日常事务的角度来说,把与别人的关系看作“我和它”是必要的。比如,隐性社会规则会告诉我们哪些人是不需要深交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它”。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只看重他们的社会角色,比如女服务员、商店收银员等。这时候,我们只把他们看作是他们代表的那个“它”,而忽略他们的其他层面,也就是他们的个人身份。
“我和你”
情感亲密的“我和你”的关系正好与情感上匮乏的“我和它”的关系相反,在“我和它”的关系中,我们仅仅把他人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在“我和你”模式中,维持我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和情感就是我们的目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