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笔记:延安时代创造创新的汉语词汇(中)(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亲爱团结 《毛泽东年谱》上说,194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陇东分区士绅参观团,他讲的“亲爱团结”四个字,给代表团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早在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致信张闻天中就出现了“亲爱团结”一词。毛泽东将“亲爱”与“团结”两个词捏在一起,组成一个亲切和谐的新词。
四菜一汤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生活十分困难。陈云曾对一位同志说:“我这个组织部部长,连主席的健康也保证不了,中央委员一顿吃两个菜,我让给毛主席添了一个炒土豆丝,一个炒鸡蛋,端上去,主席问:‘为什么给我吃四个菜?’我没办法,主席一点也不要特殊。今后弄最贱的菜都吃四个吧。”(姜占春:《难忘的日子》)这是目前史料中见到的“四菜一汤”的最早来历。延安时期,中央党校校务部副部长伍能光说:“‘四菜一汤’的说法,是延安传来的。”(伍能光:《延安中央党校整风运动中的后勤工作》)延安时期规定,党政机关宴请规格是“四菜一汤”。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延安,毛泽东通知伙房,准备“四菜一汤”,宴请周恩来。机关伙食管理员邓达夫与炊事员老黄一起商量做哪些菜,老黄说:“家底只有土豆、萝卜,还有几个鸡蛋,凑不够四个菜。”两人正抓耳挠腮犯愁,准备把土豆去皮、切片、穿孔,做成“莲藕”充数。
这时周恩来的警卫员来了,给毛泽东捎来一包四川榨菜,这样就凑够了“四菜一汤”。(参见陈俊岐的《延安轶事》,陈俊岐当时在中直机关工作)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展之后,军民生活得到改善。边区群众过年都是八盘八碗乃至三十二盘三十二碗,中央机关、中央党校的食堂一直坚持“四菜一汤”。某年过节会餐,“四菜一汤”中有一盘红烧肉,陈赓将军悄悄将红烧肉暗藏桌下,冲服务员喊道:“这桌少一盘。”服务员补上一盘。会餐开始,陈赓将桌下一盘端上来,大声对邻桌宣布:“你们不跟陈赓一桌,就少吃一盘红烧肉!”众人大笑,服务员也忍俊不禁。延安创制的“四菜一汤”,至今仍在流传。
放下包袱 这个词产生于使用“包袱”的时代。革命同志的家当大都是一个包袱。革命者睡觉时,常常不脱衣服,头枕小包袱,随便一躺就睡下了,一有敌情,立即起来参加战斗。刚到延安时,毛泽东“每天入睡,不是把棉袄卷起来枕着,就是拿几本书垫在包袱下面当枕头”(参见中央警卫团团长黄霖的《延安轶事》)。“干部调动,说走就走……一个马褡袋子把全部家当都装走了,或是一个包袱往马背上一搭就出发了”(参见曹瑛的《延安生活体会》)。1940年10月,茅盾离开延安到重庆工作,把两个孩子都留在了延安,毛泽东给他送行时风趣地说:“你现在把两个包袱扔在这里,可以轻装上阵了。”(茅盾:《延安行》)“放下包袱”一词首见于毛泽东的《学习和时局》(1944年4月):“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放下包袱,是借用日常之“物”的“包袱”,比喻人思想上的、精神上的“负担”,要人们放下思想包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