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四川曲艺(3)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四川杨琴为川人公认的高雅艺术。誉之为"坐地传情"五,六人各持一件乐器,扬琴,高胡,板鼓,琵琶,三弦。分唱生旦净末丒,演出忠孝节烈,惩恶杨善的故事。
抗战时期,官居副委员长又是北方人的馮玉祥就痴迷四川杨琴。经常去西御亍呤啸楼茶馆听李德才演唱。
成都中等收入人家老太太过生日。请剧团唱堂会?一则费用太高,二则家里地方太小。于是请杨琴班子正合适。午饭酒足饭饱,主客品茗散座,听几折杨琴。既饱耳福,又花费不多,成都人精灵,会享受可见一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锦江区曲艺团扬琴与上海评弹组团到欧州各国巡演。杨琴女演员个个身材高挑,巴山蜀水湿润气候养育的川妹子不仅美丽而且水色好,身著旗袍,风姿绰约。虽然唱词外国人听不懂,但腔调很好听。。上海评弹吴侬软语,低呤浅唱,雅致悠长,加上琵琶,三弦弹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川,沪曲艺演出在欧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但时光荏苒,乐极生悲。九十年代戏曲下坡。锦江曲艺团属集体性质,要自负盈亏,团员又倒老不少的。时任团长的康先洪只有带领人马自谋生路,先是在宏济路一个小茶馆演出。为降低成本,下午曲艺,晚上租给玩友唱川戏围鼓以分摊房租。惨淡经营数年,又迁移悦来茶園。到了二十一世纪,演员陆续退休进社保了。但这批人传承精神不减,又在大慈社区坚持每周三演出曲艺,刘时燕,徐述杨琴名家以及川剧名家黄世涛也加盟演出。
但人要老是自然规律。不时有故去者,康团长等一拨人也七十开外了。本来也是爱好者松散性组合,有退休金保得衣食无忧,只是为了传承曲艺的执着走在一起。今年疫情一来,这个唯一正宗曲艺演出场地暂停。以后如何,两个字"难说"。
其它曲艺形式:有些绝迹了,如车灯,盘子,荷叶,花鼓等。
有些变味了,曾看过某曲艺院演出扬琴,清音,台上一大堆乐器,一群女生,那里还有扬琴坐地传情或清音浅吟低唱的韵味。整个一场女生小合唱加民乐合奏。
李伯清收徒不少!但没有一个敢表演他的"散打评书"。原因很简单就两条:其一,李伯清有长期成都下层市民的生活经历。其二,李伯清有传统评书的功底。
徒弟们缺了以上两条。只有拍方言电视剧,拍广告,当主持人,演小品……当然做这些收益也好。可惜的是散打评书再传承,难了。
还未述及的四川曲艺的状况就不再赘述了。反正不容乐观。
与其花人力物力财力去评巴蜀笑星和投资乱改经典(如根据经典话剧,电影《抓壮丁》改编王保长歪传就属于胡编乱造,现在又钻出来个三嫂子火锅电视广告反复播看得人烦燥不安,焦虑症发作),还不如用不多的投入而把四川曲艺中频临绝迹的传统保留继承。要知道这四川曲艺有着曾经的辉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