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这些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根脉与思想根基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厚德固法 公心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中,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安民利民的价值归宿、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与思想根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民族团结】这些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根脉与思想根基


▲观众在北京故宫文渊阁参观“何以中国”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经过炎黄、尧舜禹时期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再到秦统一六国,虽然也存在冲突和矛盾,但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增进了各民族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讲究求同存异、整合多元、凝聚共识,使得中华民族即使在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从而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孕育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合”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国语·郑语》还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正是在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影响下,和谐与团结一直是民族交往的主流。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和合”之路、司马相如“通西南夷”的“和合”兼容、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和亲”之好、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以及大小和卓叛乱的“以战促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化解矛盾、消弭分歧,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绵延不绝的内生动力,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安民利民的价值归宿。安民利民,是历代为政者孜孜以求的政治夙愿。《尚书·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周的为政者提出“敬德保民”的主张。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创立者,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孟子·尽心下》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说:“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