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邓中夏搞宣传:讲群众听得懂的话(2)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这次,讲演团面对的群众更加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关键是,讲演者采用什么技巧才能把自己的观点灌输到听众的心中,让广大受众产生共鸣?
果不其然,挫折再一次袭来。在几个讲演场地,讲演组大谈特谈“北大平民夜校和本村国民学校的区别”“女子应当和男子一样读书”“缠足的危害”,而台下的孩子和老人则一脸茫然,显然,他们听不懂这一群学生在讲什么。
邓中夏原本带来了尚属稀罕之物的留声机,每当开讲前,先放留声机吸引群众,但“讲不到两个人,他们觉得没有趣味,也就渐渐引去”……
显然,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仅仅是依靠一腔热情来讲演,还没有把握好宣传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不知道群众想听什么、想要什么。讲演的内容缺乏群众语言,群众必然不买账。有一名大学生在讲演时,问一名工人:“生活丰富不丰富?”这样居高临下且又颇具小资情调的问话,让那个工人“瞠目结舌,骇而疾走”。
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运用知识的本领。从一个个教训中,邓中夏等人逐步找出根源:“……虽然到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工厂,但是想问劳动者三句真正的话都问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穿的不是劳动者的衣服,吃的不是劳动者的饭,住的不是劳动者的社会,说的不是劳动者的话……所以劳动者看见我们不是劳动者,不过是穿长衫的‘先生’。他们既然认为同他们没有关系,又不是他们的同类,所以无怪连三句真话都不肯说了。”
抱着虚心学习和钻研的态度,讲演团的成员们逐渐学会用通俗的群众语言进行宣传。他们的秘诀就是:“养猴子的人,必须自己变成猴子。”为此,讲演团成员疾呼:“我们有志于群众的青年呵!我们也不要怨谁,也不要恨谁……商人不知道的,我们当带着秤杆刀尺去告诉他们;工人不知道的,我们当背了斧头凿子去告诉他们;农人不知道的,我们当牵了耕牛、荷了锄头去告诉他们……”
创办学校,让工人在认字中接受新理念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讲演团便成为党组织的外围机构,其活动直接为宣传共产主义、扩大党团影响而服务,以便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20年冬,邓中夏再次来到工厂,开展北京共产党小组最早工人运动的革命工作。他一身长衫,站在高台上开始讲演,宣传劳工神圣,但效果并不明显。一会儿聚集的工人们就纷纷散去了。
老问题似乎又出现了。
于是,邓中夏和工厂中的进步工人史文彬探讨为什么讲演效果不好。史文彬说,工人们大部分连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接受新思想。他建议开办学校,实行“文化救国”,让工人们来上课。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