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一些艺术家试图抗议。被迫离开普鲁士科学院的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希纳坚持说自己“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为新的、强大的、真正的德国艺术奋斗,只要我还活着,我会继续这样做。”马克斯·佩希施泰因则不敢相信自己的遭遇,他提醒盖世太保自己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线战场为德军作战,他的一个儿子是纳粹冲锋队队员,另一个则是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就是纳粹党的狂热支持者,他批评一些同行的作品是“对党的玷污”,并在他出版于1934年的自传《斗争的岁月》里将他们形容为“混血儿、杂种和穆拉托人(即黑白混血儿)”。这一年他直接写信给戈培尔,坚称自己的艺术是“朝气蓬勃、持久、热情而德国式的”。但戈培尔置若罔闻。1937年6月,诺尔德的1052幅作品遭到没收。
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在广播演讲《新国家和知识分子》中对艺术家发动了攻击,该演讲为纳粹做了饱含感情的辩护,并对他们的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攻击。这个时候,奥斯卡·施莱默挺身而出。施莱默的观点是,贝恩所认为的“颓废”艺术家绝不是那样的人,而真正颓废的是“二流艺术家”,他们用“拙劣之作”替代了别人的佳作。
这样的抗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希特勒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顽固不化,而他也丝毫没有改变之意。实际上,这些艺术家的行为没有激起纳粹的报复已经够幸运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在自己的艺术中进行抗议。奥托·迪克斯是率先向纳粹发难的艺术家,他在1933年的画作《七宗罪》中将希特勒描绘成了“妒忌”之罪。(当然,他的意思是希特勒这个失败的艺术家妒忌真正的艺术家。)马克斯·贝克曼用漫画讽刺总理希特勒为“勾引者”。马克斯·利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最受欢迎的在世德国画家。他在得知自己被逐出普鲁士科学院时辛辣地讥讽道:“我不可能吃得跟吐得一样多。”
《画架旁的奥托·迪克斯自画像》(Otto Dix Self-Portrait with Easel),奥托·迪克斯,1926年。许多艺术家最终选择了移民和流亡。库尔特·施维特斯去了挪威,保罗·克利去了瑞士,莱昂内尔·法伊宁格去了美国,马克斯·贝克曼去了荷兰,海因里希·坎彭东克先去了比利时然后又去了荷兰,路德维希·迈德纳去了英国,马克斯·利伯曼去了巴勒斯坦。利伯曼曾经爱过德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也一直待他不薄,而他也曾与德国的最杰出的人物相识并为他们画像。然而,就在他于1935年去世前不久,他悲伤地得出结论,对身为犹太人的德国年轻艺术家来说,只有一种选择,“除了移民巴勒斯坦,没有别的获救方法。只有在那里他们才可以作为自由人而生活,并摆脱沦为难民的危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