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苏联不躲长白山,他们是关东军退路上的硬“钉子”,却没等到胜利那一天…(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33年9月18日南满游击队改编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后,杨靖宇主持颁布一系列规则、条例,召开士兵会议,民主议事,讨论作战情况,总结作战经验。部队还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学习文化,进行歌曲比赛。
他提出连以上干部要做到“四会”:会唠嗑(做群众工作),会吹口琴,会讲故事,会拉歌。在抗联一路军的联欢会上,“杨靖宇的口琴,曹亚范的箫,小刘的大刀”并称为抗联一路军三大金牌节目。
抗联老战士、原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沈凤山曾回忆说:“当年咱们抗联一路军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爱唱歌。杨靖宇将军提出,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唱歌,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1938年6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正式成立。当晚,杨靖宇提笔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并亲自教唱。“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铁证”……在艰苦的岁月里,激昂的歌声给了抗联战士精神上的鼓舞和无穷的勇气。
3
靖宇风骨代代相传
“影视剧中的杨靖宇高大魁梧,声如洪钟。其实,杨靖宇身体并不好。他曾五次入狱,被日本人折磨出肺病,如果长时间讲话,中间要停下来歇一歇。”孙太志说。
孙太志今年34岁,是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东北抗联最年轻的专家,经常担任杨靖宇事迹的义务讲解员。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孙太志小时候就听过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英雄战死后被断头剖腹,肚子里只有草根棉絮的悲壮时刻。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更多杨靖宇的人格魅力。
越研究他越放不下,英雄的精神、才能及人格魅力令他景仰、崇拜、欲罢不能,他干脆辞去在别人眼里更有前途的领导秘书工作,专职党史研究。
将军的风骨也在子女后代中传承。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1928年他离开家乡,投身革命,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一走竟是永别。
1949年,确山解放。孩子们也曾向路过的解放军打听马尚德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更不会想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烈士。一直到后来,在杨靖宇生前战友帮助下,两个孩子才知道杨靖宇就是他们苦苦等待的父亲马尚德。
杨靖宇育有一子马从云,一女马锦云。1964年,在郑州铁路局材料厂工作的马从云因公殉职,年仅37岁。
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20世代80年代曾经到河南探访杨靖宇后人。“老人(杨靖宇的儿媳方秀云)住的房子很小,顶多有20平方米,这是五六十年代由单位统一建造的工人住宅区,矮小而简陋。”刘善业这样记录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